于文学中,寻觅青春……

作者:延语芊 编辑:黄妍妍 发布日期: 2024-05-07

从古至今,提起“青春”这一词语,无人不是满口赞叹与颂扬。世人多将赞美青春与高歌奋斗联系在一起,这固然没错,只是又未免有将“青春”固化之嫌。青春还有什么模样呢?不妨去书中寻觅青春的多样姿态。

青春是美好、是自由。细读李清照《蹴罢秋千》,静下心来感受易安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读罢只觉胸中豁然开朗,身体亦轻如飞蝶,少女的青春时光正是这般平淡质朴而活泼轻快的。于春日繁花绿丛深处扎一个秋千,少女睡至自然醒来,在清晨的露水尚未完全褪去之时,便到此嬉戏。微风轻拂,蝴蝶翩飞,罗衣轻飏,此景、此情是如此和谐美好而令人遐思神往——在我看来,这幅春日图景之所以动人,便在于描摹“自然”。少女嬉戏后的薄汗将罗衣微微浸润,透出细嫩的肌肤,忽见客来,羞涩地向房中跑去;因为跑得匆忙而使“金钗溜”,她却仍难忍好奇之心,“倚门回首”偷觑来人,还假装是在嗅青梅。千百年来,这首小词被代代传唱,它的扣人心弦之处也许便在于引导着人们找到了内心深处那片未被污染的纯净土壤,找到了从前未经世事时最纯洁美丽的“童心”。李贽有言:“夫童心者,真心也。”也许我们常常认为青春会随着年华的老去而逝去,但其实,只要保有真心、常怀有童子之心,青春便自然会永驻。

青春是成长、是忠于自我。电影《死亡诗社》中多处引用了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语句,“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青春是自我修炼和不断奋进的修罗场,热烈的青春就像一团熊熊燃起的篝火——少年勇,自向风飞。影片中尼尔无疑是最令人喜爱、也最让人痛心的少年,在传统而古板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下,他以少年人独有的风发意气追寻着自己内心的理想主义,而当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内心的热爱无所抒发、挣扎达到顶点时,他最终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尼尔的死是理想主义在作祟,但同时,亦是这理想主义成全了追求极致生命绽放的尼尔。至少,他为爱努力过;至少,他曾在舞台上挥洒过生命的热情。步入丛林,亦是步入未知,也许前方有迷雾、有荆棘,也许步入丛林的代价是满身伤痕,但这所有的未知所附加在我们身上的伤痕又何曾不是我之存在过的证明呢?枪声响起,是对生命至烈的赞歌。青春便是这样,是肆意的年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即使身陷泥淖也依然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青春是慌乱、是倔强。史铁生曾在《好运设计》一文中写道:“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史铁生的生命是与苦难和命运不断抗争的岁月,他承认苦难、承认残缺、承认命运,又在这残缺的命运中不断寻求着圆满。青春本就伴随着初次历练的慌乱,而没有固定航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青春而言亦是如此。我们不必歌颂苦难与挫折,也不必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战胜它们的所谓“坚定勇气”;面临困难时,我们总会先产生“畏难”心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时的失意与颓丧总是难免的。失意过后,能否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境、及时地去与眼下的困境“和解”,并从中找出一条出路,才是最为重要的。所谓青春,便是在慌乱中再次找回平静和初心,在逆境中正面挑战,汲取力量,而后依旧能在黑夜后温和地走进白天。

朋友,倘若你当下迷茫而无所适从,何不读书呢?在书中寻找青春的模样,于文学中探索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