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快需谨慎,急火莫攻心

作者:孙佳琪 编辑:曹葳 发布日期: 2024-05-19

“今天能解决的事从来不拖到明天”是我的做事原则,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总把一些事情拖到最后是态度不端的表现,也是因此我的心上常放不住很多事,只有速速将任务栏的内容全部清除,才能将头脑中一直提着的弦松下来,做别的事情才不会瞻前顾后,娱乐的时候也不会“提心吊胆”。但近两年,我却渐渐察觉到,“慢”不一定就是被惰性缚住手脚的拖延,有时,它是有意识的沉潜与打磨的表现;而我常引以为傲的“迅疾”与“高效”,也在不经意间奴役了我的心态。

《令人心动的offer》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有一项任务临近截止日期,其他人早已提交完成,只有何运晨“不急不慢”,直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提交。我以为他的“不急不慢”是因为业务能力不熟或者没有完善的思路想法,或者是说他根本没有重视这件事情——但是我错了,事实证明何运晨的方案是最完美的,是我掉进了“以速度评判结果”的陷阱。最近老师帮我修改一份作业,反馈文件里有非常多的修订意见,我接收文件之后立马开始修改,很快就将修改稿发回给老师。正当我还在为自己的高效而洋洋自得时,老师却反问我:为什么这么快就改好了,是否认真地思考了她给出的建议?她还说,这份修改稿仍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还需要再改。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快”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而我却从来没有从这一角度思考问题;与此同时,老师的话也点醒了我:在给予的时间范围内尽可能将作品进行打磨,而不是急急脚地在任务发布的下一秒就完成提交,于人于己,可能都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事情。

“快”也常常使我在身心疲惫,以至于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作为一个追求快速加强迫症患者,我时常选择将任务一次性完成。即使是在事情繁复得无法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的时候,我也会催促自己“再集中些注意力,再提起些精神,快点把这件事做完”,仿佛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个由时间资本控制的算法,然后再将自己扔入这一囚笼:想要休息却又无法完全放松,娱乐时只想着再振作一下,赶紧完成任务,然而,长时间地注意力高度集中已经让我头昏脑花,无以为继。在这一“左右逢敌”的囚笼中,我常常选择继续工作,然而这样长期的疲劳的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我终究是没有巴尔扎克等创作家“一杯咖啡,一盏台灯,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奇迹”的伟力,通宵赶制的作业、作品,待到第二天早晨复盘的时候,才发现是如此的糟糕,第二天依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还不如前夜好好地休息,以更加饱满的姿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甚至有的时候,我所追求的“快感”让我焦虑、令我自我怀疑。我总是希望快速地解决问题,如果当前事情花费了我太多的时间而没有显著的成效,我就会反复地度量它的价值;每当费劲心力完成的事情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果,我便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然而,生活的实际告诉我,很多事情的意义不会在顷刻中显现,立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大概率不是有深刻意义的成功,只是这些道理虽然能被理解,但应用起来却实在困难。

时时回想,虽然我罗列了许多追快的坏处,但追求高效率不是坏事,只是急火易攻心,有些事情快不得,也强求不得。我想,若拥有“将事情磨到最后”的耐力,我或许也能够按下减速键,享受一份“静候花开”的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