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中的美食特色

作者:郑鹏昆 编辑:余佳仪 发布日期: 2024-05-18

“银盆中两只细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汤,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陈家洛离家十年,日处大漠穷荒之中,这般江南富贵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尝,恍若隔世。”

这是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陈家洛时隔数年重温故土美食糖藕丸的文字,“他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颗颗用筷子顶出来,自己吃一颗,在晴画嘴里塞一颗。”而后的寥寥几笔又把一个人间大侠的铁血柔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感受到书剑中隐藏的游子故土情怀。

金庸笔下的江湖有快意恩仇,也少不了美食的锦上添花,正是这种美食的特色,才更好地丰富了沉血与墨白的世界色彩,夹存在刀光剑影中的温存也最能触动读者的心弦。金庸的成功不局限于文笔的精彩和世界观的宏伟,处处透露的浓厚生活气息把江湖的爱恨情仇映射到了现实,圆了无数人的江湖梦。

这种由美食而透露出来的浓重生活气息,不需要多么瑰丽的文笔去填充勾勒,往往是历经沧桑的平淡,或者说是像唠家常一样的谈吐,更能让画面跃然纸上,让读者共情。

汪曾祺先生是以美食散文著称的,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能感受到平淡的文字带来的回忆与留念:“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也正是这种“平淡”,成全了读者眼里这样一位沧桑却又睿智的老先生形象。美食寄存的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先生记录的每一点一滴都是时代生活化的留存,对老一辈来说是共鸣,对新一辈而言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印记。

美食是生活的体现,文学在美食上的特色往往加注了亲切的原生观感。当下的互联网网文十分发达,但是却少有能称得上文学,哪怕火爆至出版成书,却也少不了增添上“网络”的前缀,似乎就瞬间拉低了档次,缺少生活化的写实,绚丽的描写就变成了虚幻的空中楼阁,高高在上而无法给读者最真实的感受。为了追求效益,部分“作家”闭门造车,日更数十章,可能满足了部分读者的放松心理,但是缺少了生活的味道,连美食都写不出特色,了了以“美味佳肴”“粗茶淡饭”作为两个不同情况的形容,自然是远不及连一次家宴都有数百道美食描写的《红楼梦》。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许多网络博主努力复刻名著里出现过,现实却少见失传的菜品,如“百蟹面”或“庄周梦”。有贴近生活的美味,也有连名字都古色古香的传统佳肴,作品肉眼可见的用心,也是大获成功。我们希望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构筑,但也少不了像落叶归根一样对生活原本的依恋。合适地相融才会产生出奇的精彩文章。

张爱玲写陕西的一碗肉臊凉粉都能写出人情的善意,我们提笔却遗漏了那些惊艳过味蕾的美食。文字文学可以是一碗精心熬煮的白粥,清淡中自带天香,若是来得及配一口腌入味的豇豆,会是十分的满足,也会是河南人早上少不了的那一份胡辣汤,食材与口味的激烈碰撞,让我们感受到一整天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