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线相遇的夏天

作者:于继泓 编辑:温竹青 发布日期: 2023-12-24

九月的桂子山,就如同校歌里唱的那样“桂香灵动”,这对初来华师的我来说莫不是一个惊喜。在一次去桂香园的路上,我偶然看到了印有“华大融媒体学生记者团招新”的招新海报,进群后,多个部门的介绍充斥我的手机屏幕:电视台、摄影组、中文采编部……我当时好像有一种每个部门涉及的技能我都会一点但又不是很熟练的感觉,纠结再三,我选择了中文采编部,来呼应自己心中那份对文字的热爱,也想去接触一下我向往已久的文字宣传工作。

“虽然我来自历史文化学院,但选择加入在线是因为我从小就保持着一份对文字的热爱。”面试时说的这句话,既是对面试问题的回答,也是内心热爱的迸发。母亲是个语文老师,受她的影响,我在小时候就喜欢看那些我在那个年纪看不太懂的诗,去了解一些或著名或小众的文学。也是从孩提时代,我开始在空闲时间感受纸张上的温度,体会字里行间的故事。

进入在线后,有关悦生活、特稿、党政新闻等稿件的写作培训相继开展,我也逐渐意识到,在线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平台,它更像是一个促使我不断成长的地方。初入在线,考核制度让我“闻之色变”,经常不被通过的选题和写不好的活动稿也让我逐渐没了信心。十一月我第一次去跑师范生技能竞赛的活动,即使是提前看了相关文件,即使在活动现场录好了音,但我写出来的稿子仍然不尽如人意——人物致辞写得太空泛、导语写得不标准、写不对校领导的名字等。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我难免灰心,甚至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是学长学姐们的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我默默想着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在几次修改《人生拍卖会》这个稿件后,指导老师说“人生拍卖会”这个词过于陌生,可以适当调整文章结构在开篇对其进行解释。我也逐渐对培训时听到的“读者本位”有了清晰的了解: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情感的激烈碰撞,但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是激烈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借助一些莫名迸发的词语,而是要懂得字斟句酌,“好事多磨”,文章面向的是广大读者,要让他们了解到作者的表达内容。

当然加入在线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怎么去写好一篇文章或者是一篇新闻稿。从第一次去活动现场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无所适从,到现在我慢慢地去和主办方老师表明来意,在活动现场找一个可以让录音变得更加清晰的位置;第一次去开例会,看着大家报上去的选题创意度十足,我会感到有点紧张,到现在我也学着在官方媒体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合适的选题。

师范生技能竞赛的闭幕式上,评委老师说学习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教学也是如此。“在阅读中学阅读,在演讲中学演讲,在采访中学采访。”在这场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身份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还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我也逐渐认识到我的身份不仅仅是文字记者,还可以是一个求学者,在各种主题的活动中学习那些专业课上不涉及的内容,在活动现场去窥见更大的世界。

就像是郝老师说的那样: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无论时间长短,成长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我也相信未来的时间里,我会写出几篇不用修改太多的新闻稿件,去跟几场党政活动,遇见更好的自己,也遇见更好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