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同兴里

作者:黄妍妍 编辑:魏晓暄 发布日期: 2023-03-07

课堂上,我们常听老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下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来批判性地审视社交媒体的两面性。然而,在出行这件事上,我对社交媒体抱以最真挚的谢意。没有豆瓣、小红书等一系列新兴社交媒体的存在,作为非本地人,很多冷门、不为大众所知晓的出行地就难以被我们发掘。而同兴里,正是我在千百出行攻略中偶然发现的一块宝地。

初春的阳光给拂面而过的凉风增添了一丝暖意。我与同伴一路徐行,终于到达黎黄陂路,这里红砖青瓦,建筑造型富有西方气息。往前走几步,在和黎黄陂路平行的方向上,同兴里静静地伫立着。好比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武汉的老街也有它亲切的昵称,像同兴里这样的,唤作“里分”。百年前,这里原是清朝买办的私人花园,后由富商在此建楼,遂有了今日的格局。作为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群,里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汉口,是汉口近代化在建筑层面的一个缩影。而同兴里,就属于近代里分式住宅建筑群。

走进眼前的石质拱门,阳光洒在两侧建筑中间架起的电线杆上,在地面投下一块柔和的阴影,将墙身映照得灿烂。从宽阔的柏油大道,到狭窄的里分小径,我不禁有些恍然。小径虽窄,却并不拥挤。绿油油的树杈不经意从墙檐和砖隙之间探出脑袋,随着风吹轻轻摇晃。往下,墙体上常开有木质的古铜色橱窗,偶尔几处绘有五彩缤纷的现代风涂鸦,给这里增添了一丝新潮和俏皮。

如果说让我用几个词来形容沐浴在春光中的同兴里,我首先想到的是慵懒和惬意。那天我们到达时已是十一点有余,然而向我们敞开大门的店铺寥寥无几。在这里,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晾衣绳上飘动的衣裤和被单——成片鳞次栉比的小楼默契地采用上屋下店的设计,家铺合一,省去了通勤的匆忙与等待,怎能不慵懒、不惬意呢?又比如街尾的土耳其咖啡店,推门进去时,玄关处有灯光闪烁,正厅外的台阶上整齐地摆放着脱下的鞋子;从外面往里望,依稀可以看见盘腿坐在矮桌前办公、不时小咂一口咖啡滋味的顾客。好像在这里,时针的步伐被调慢了。

我突然想起在某一个秋天的夜晚,抬眼处霓虹璀璨,只是深秋的晚风和空阔的街道让人生不出一丝温暖。空落落的公交车亮起“回场”灯,平日川流不息的马路望不见一个影子。我扬手欲拦下远处驶来的的士,可它“嗖”地就掠过我扬尘而去。下行的地铁电梯上,我看着侧边那个扎着干练栗色马尾、身着西服裙的女人,正在用手指快速地翻动她的手机信息,接到一个突然的电话之后,她焦急地加速往下走,然后又乘上出站的相反方向的电梯,很快就离开了我的视线。刷卡进了站,当电子屏上的倒计时从一到了零,隧道里眩目的车灯从远处亮起,白色的车厢准时地停靠。我们一行人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似的,急切地往车厢里钻。当我们将“快”视作所谓“正常”,再次置身于平缓的生活节奏中时,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与以往一些肃穆、庄严的历史建筑不同,岁月积淀给予同兴里的并非不朽的深沉和厚重,而是在古朴中散发出清新的活泼。临走前,我瞥见街尾一户的窗楹前探出了嫩绿色的花骨朵。不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能否得见她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