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开学不久,我就陷入了焦虑。
课表被各种颜色铺满,几乎找不到空白的地方;评优评先的材料一轮又一轮地提交,民主测评和综测排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上学期参加的比赛进入省赛和国赛的备战阶段,我和队友成为食堂二楼每晚的“常驻嘉宾”……一天24个小时看似很多,可是当事情变得杂乱无章时,时间好像怎么安排都不够用。紧凑的日程让我喘不过气,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把千头万绪的事情立马解决。压力堆积,焦虑也如影随形,我感到纠结和困惑,身边的同学都说我越来越沉默了。生活好像走进了迷宫,找不到走出来的路。
终于,一个周日的下午,当看着手机屏幕不停地被信息点亮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放弃吧。”绩点、综测、竞赛,我已经为此透支了大量的心力和体力。有了这个想法,我立马编辑好信息,准备告诉队友和老师我的想法,但徘徊良久,还是没有勇气按下发送键。我知道,我不该如此自私,仅仅因为自己的任性,就让团队承担失去队员的后果。可是,我也知道目前自己的状态确实很糟糕,对待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这样一拖再拖,于我于队伍都不是最优的选择。
我已是局中人,自然需要局外人破解迷津。我向上一届的学长学姐讨教,其中一位学姐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心情很是愉悦,可是如果他一路走,一路担忧,最后脑子里的阴霾就会逐渐遮蔽晴朗的天空。”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做一件事时,总会有各种担心和焦虑,既怕自己做不成,又怕别人的质疑和否定。但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被精神上的内耗所折磨,不如用行动去治愈自己。是啊,当深陷困境时,越纠结越会走投无路;当行动时,才能更好地寻找出路。我终于明白,真正让我感到疲惫的,是过多的焦虑和犹豫。也许行动不能立马给我带来转机,却可以让我慢慢摆脱困境。
于是我拿出一张白纸,停止胡思乱想,认真梳理时间线,列出清单,从第一件事开始做起。慢慢地,在“做”的过程中,我重拾对学科的热爱,对研究的激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理解学术概念的欣喜,经过反复修改的摘要和引言获得老师认可的激动,头脑风暴后被纸张和电脑填满书桌的充实,微信群里大家相互加油的打气……卸下沉重的精神包袱,我感到久违的轻松与愉悦。比起结果,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过程更让我乐在其中。”
曾经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就是这样的,想来想去,犹豫来犹豫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勇气没攒够,其实只要迈出去了哪一步,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焦虑本身并不是竭尽全力的表达,只是不良心理状态的折磨。人生会有许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就不要反复摇摆,立即去做。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开端,凡事都要在过程中慢慢优化。
想太多的时候,先行动起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路上,一切便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