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师 薪火相传

作者:冯程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7-25

编者按:今年5月2日至7日,在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第四届“筑梦华大·与爱同行”志愿公益项目支持下,贵州省余庆县20名学生来到武汉访学,领略武汉城市魅力,拓宽认知视野。访学结束后,余庆中学冯程给时任校党委副书记覃红写了一封信,畅谈了她阅读《华中师大校史简明读本》后,“明白奋斗的意义,在青春的年华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的体会与感悟。

尊敬覃红老师:

您好!

访学活动结束至今已经两周了,在这两周里,我认真阅读了您赠给我们这些访学团成员的《华中师大校史简明读本》。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我感到百年华师的风风雨雨在纸间沙沙作响。从“文华书院”到“华中大学”,再到如今的“华中师范大学”,这看似简单的更易,实则是一代又一代华师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最好象征。

华中师范大学历经多年的发展才得以今日的成就。它的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以及中原大学都有着不凡的征程,在与这段历史相熟相知的过程中,它们使一股股热血在心中流淌。

华中大学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拥有着悠长的历史。在日本全面爆发侵华战争后,华中大学为避免战争影响,搬迁至云南喜洲。但偏远的喜洲不比武汉,物质生活匮乏,医疗条件有限,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都是师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可是,教学工作依旧没有停下,师生们在困境中毫不退缩。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先人的精神在我们这儿又被弘扬与传播……而且,师生们还对西部边疆的语言、风俗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所著的书帮助外界更好地了解了西部地区。也许大学精神就是这样,即使条件艰苦,也毅然坚持,也踌躇满志,面对困境也依旧奉献出自己的微光,为外界认识西部点亮了一盏明灯。

中华大学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大步向前,毫不退缩。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学也西迁至重庆。在战争愈发危急的情况下,中华大学的学子们自己组织起大地合唱团、沧海话剧社等文艺团体,积极宣传抗战,激励民志。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华大学的各位学子用他们的绵薄之力展现出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出他们的家国情怀。在今日的和平年代,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责任与担当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们应具备家国情怀,用我们新一代的责任担当去推动中国的大步向前。

各所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布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始终勇往直前,奋斗不息。我想他们一定时刻秉记着母校培养他们的宗旨,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复兴而默默献力。正是有了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及中原大学等高校的鼎力相助和为国分忧,时代的芳华才开始绽放,中国也因它们注入的活力焕发出新的生机,踏上了新的征程。

当然,大学的勃勃生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许许多多可敬可爱的人赋予的,正是有了他们,桂子山上的一切都变得灵动起来。

钱基博先生,我国一代文学史家,就曾在华中大学任教。在战争到来前夕,先生请求留守武汉,欲以身殉国。他曾说:“国土不断论陷,形势危急,老师应该站出来,为学生做榜样。”先生不但爱国,还将这种爱国以身作责地展现出来,这样的置身处地,使得一颗爱国的种子真正地深埋于心,让学生们更加地明白了国与己同存的思想意识。钱基博先生受后世景仰的原因也许正是在此。

还有清贫乐道的韦卓民校长,即使自己吃着粗茶淡饭,穿着补丁西服,也将自己募捐到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当中,立志于培养“立德立言立功,发奋天下为雄”的高水平人才……韦卓民校长对华中大学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是不能够仅仅用物质衡量的。他将华中大学当作自己的家,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去经营,无怨无悔,默默地在教育界耕耘着自己的一片土地。

最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严士佳老师对凹胸凸背学生的轻轻一掌,示意打起精神。这轻轻一掌,示意学生振作精神的鼓励,正是一位慈师由内而外散发的点点魅力。严老师曾说:“我的学生,在街上碰着我,却老远笑眯眯地向我打招呼,他们高兴地喊:‘严老师,您老人家好!’我引以为乐,其乐融融。”老师们总是不求富贵,只盼望着这一声声问候,一句“老师好”就足以让他们的心里洋溢着幸福的滋味。老师们总是做着无私的代名词,践行着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时代芳华自兹始,芳华自这一位位令人敬佩的先生开始。正是有他们在战争时期的坚持奋斗、不懈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桃李满园。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场景——万人合唱《黄河大合唱》。华中师范大学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一首《黄河大合唱》,代表着20世纪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砥砺前进的拼搏过程,是一首赋予了时代激情与力量的歌曲。万余师生歌唱着,用低沉壮烈的歌声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热血,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慷慨激昂。这样的画面,触动了我作为中华儿女心底的一根弦,拨动着我的心向那热泪盈眶的场景飘去。

华师精神,薪火相传;华师人民,绘就新篇。百余年间,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风雨中阔步前行,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概见证着桂子山的岁岁年年。正如章开沅老校长所呼喊的那样:“华师永生,华师万岁!”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所百年学府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震撼,它让我及时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新的修正,让我看到了一所大学该有的“书生意气”与一群青年人的“风华正茂”。

愿有岁月回首,愿有机会重逢,感谢您赠予我们这本书,更感谢书中的字字句句,正是它,把我和您、和华师联系在一起。相信生命多彩,相信青春斑斓,更相信经过这次游学与阅读,我的未来将是一种崭新的模样。

余庆中学冯程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