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一个人

作者:金美杰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4-05

2014年1月12日,河北作家康志刚在其博客上贴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忆大山》一文,并很快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全文转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文章是1998年著名作家贾大山去世一年之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回忆起与贾大山十几年交往的点点滴滴,怀着失去亲人一般的深刻创痛写下的一篇叙事性回忆散文。这篇3200余字的散文,承载了太多的思想情感与历史讯息。近二十年过去了,依旧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高山流水觅知音:真诚重情的人格魅力

《忆大山》以朴实生动的文笔,娓娓道来了一段从一见如故,到引为知己、患难与共、相互激赏再到最终天人永隔的真实友情经历。每一个文字都凝结着作者的血肉之思,每一处细节都记录着铭刻在彼此记忆里的相识相交的生活画面。真挚的友情如同汩汩细流,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更穿越了时间之河和地域之界,汇成情感的潮水激荡着人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习近平与贾大山相识于微时,联结二人的始终是纯真的友谊与对彼此人格、才干、事业的由衷欣赏和祝福。1982年,年仅29岁的习近平主动请缨,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第一站就是在贾大山生活的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安顿下来的第一晚就去拜访在县文化馆供职的贾大山。此时的贾大山也还不到40岁,但已经凭借《取经》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文坛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习近平喜欢阅读贾大山充满睿智、激情与现实关怀的小说,更欣赏他扎根土地、淡泊名利、襟怀坦荡的人格魅力。而习近平真诚谦和的态度、睿智机敏的谈吐,更让贾大山了看到了这个青年身上渊博的学识、坚毅的品格和无可限量的未来。因此两人打破陌生感之后很快言谈甚欢,相见恨晚。

不久他们又多次相互拜访,促膝长谈,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深夜才蓦然惊觉……相似的患难经历,共同的文学志趣和深厚的爱民情结,使得两人结下了磐石一般的友谊、心有灵犀一般的默契。他们带着说不完的话题、言不尽的友谊,访遍了正定的山山水水、犄角旮旯,更把私人之间的情感投入到造福人民群众的工作中去。在习近平的支持下,素来淡泊的贾大山未酬知音,而担任了正定县的文化局局长。两人生活上彼此关照,工作上更是给予最大的信任与扶持。在两人同心同德、携手并肩的踏实工作下,正定县的生产和文化事业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和长足的进步。共同为民生疾苦奔波劳累的日子,更升华了两人的友谊。1985年,习近平离开正定县时,当年依依惜别的场景时至今日依旧令他感慨万千。此后的岁月里,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淡漠,反而历久弥坚。尽管政务繁重,但习近平每年均会给远方的朋友寄去真诚的问候,并曾数次回到正定看望患病住院的贾大山。1997年,重病的贾大山离开了这个世界。习近平听到这个噩耗,顿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斯人已逝,友情长存。直到今天,习近平依旧用贾大山的嘉言懿行鼓励着中国文艺界人士,希冀他们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回望习近平与贾大山之间“管鲍之谊”,我们看不到任何杂质的成分,有的只是心灵世界的相互感知、人格学识的相互仰慕、民生情怀的相互守望。孔子谈交友时曾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真正的友情不是做作的称兄道弟、浅薄的溜须拍马,而是漫漫人生的相互勉励、美好心灵的相互映衬、高尚品格的相得益彰。习近平与贾大山的友谊是一首优美的诗篇,任时光荏苒,依旧打动人们的心灵,更烘托出习近平在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之外,真诚谦和、重情重义的人格,如同春风化雨,教导着我们真心待人、真情处世。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

《忆大山》一文短短千余字,却叶落知秋般地体现出习近平当仁不让的大家风范。文思优美流畅,语言遒劲有力,颇有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采。这样语淡情浓、纸短情长的文字即使放在现当代散文名篇当中,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体现出习近平广博深厚的阅读积淀和文学素养。他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才思敏捷、厚积薄发的诗人。

习近平爱好读书。2014年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年近五六岁时,习近平就喜欢听母亲讲岳母刺字的故事,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更是读遍了所能得到的中外名著。在农村插队的艰苦劳动中,习近平放羊锄地之余也从不肯丢开书本,宝贵的夜晚休息时间更是通宵达旦地全心扑在书本上。那时能看到的书十分有限,嗜书如命的他,为了得到一整套《浮士德》,徒步走了30里山路去借来阅读。就这样,在那文化荒芜的年代,习近平依旧广泛研读了浩如烟海的中外文艺典籍,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全集再到哈代、海明威,从孔孟老庄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五四新文学“鲁郭茅巴老曹”。数十年如一日勤读勤思的习惯,铸就了习近平融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识素养,更形成了他以人民为本位的、极具现实关怀的文艺理念。

无论是文艺座谈会,还是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习近平的发言总是那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随口吟出的经典诗文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他是真正懂得文学的,即使与当代诸多重量级的作家齐聚一堂时,他深入浅出的发言总能切中肯綮,引起在座的深刻反思,并且更具有高屋建瓴、鸟瞰全局的领导人风范。他对文艺提出的要求从来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在充分尊重文艺自身规律、衷心关爱文艺工作者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对文艺发展的大方向提出未来的展望。他希望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能够扎根人民,踏实努力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的殷切寄语,对于我国文艺界祛除浮躁之气,潜心创作,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枝枝叶叶总关情: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

见文如面,《忆大山》简短的篇幅却蕴含着深广的格局,不仅以真切的友情动人,更包含着习近平不辞劳苦、全心为民的“土地情结”。在“小我”之外,更体现出一个为人民立言、为群众立命的“大我”形象。

三十多年前,习近平与贾大山相识相知并引为知己并不是偶然。事实上,无论是习近平敬仰的当代作家柳青,还是有过深入交往的王愿坚、路遥,都是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刻感情并毕生书写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

对贾大山,习近平更是如此。他欣赏贾大山诙谐地道、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小说语言,更钦佩他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贾大山对市井百态和农村生活无疑是相当熟稔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深刻洞察到农民生活困难的症结所在,才能准确地捕捉到时代的号角在农村生活和农民心中激起的微澜,并用小说的典型手法将其放大和深化。从《取经》《花市》到80年代中后期的《梦庄记事》,贾大山的小说无不是见微知著地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一面镜子。士为知己者死,在被习近平“钦点”为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之后,贾大山更是不辱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地访基层、查问题、定规章,为了古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东奔西走、呕心沥血,连愈加沉重的病体都无暇顾及。因此习近平才会这样深切地怀念他:“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对贾大山的赞赏,更是习近平自身爱国爱民情怀的生动写照。受慈母的言传身教,他从小就将精忠报国作为一生的志向与追求。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亲自带领农民一起挖沟、打井、办沼气池……他不知疲倦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事,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梁家河精神。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更在大街上摆桌子聆听父老乡亲的民生疾苦。当他离开基层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含着热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

如今,身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政务更加繁重了,但他初心未改,治国理政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无论是看到甲午海战遗迹时的痛彻心扉,还是阐发美丽中国时的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的会晤访问,还是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中国人民都真切看到了习近平身上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群众永远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这份赤子之心有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忧思,也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实现个人理想与服务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谱写中华民族的全新篇章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为文学院2017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该文曾获文学院“坚守初心,学思践悟”主题党日征文比赛一等奖。编者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