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中八十弦歌

作者:郑晓边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8-08-04

编者按:湖北联中成立于抗战时期的1938年,时因武汉遭日军侵略沦陷,湖北联中22个分校相继由武汉迁址鄂西鄂北。抗战八年,湖北联中发展了中部地区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背负抗战建国的民族期望,成为培养中华民族英才的重要联校。老校长章开沅曾评价:“湖北联中有一大批优秀老师,精彩的课堂,这些安于清贫、埋头教学的乡村教师,其贡献并不亚于在抗战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此文为湖北联中80周年纪念专文,旨在让读者了解学习者的勤学本分与热情、民族自尊和报效家国的初心以及育才强国的梦想。

湖北联中八十弦歌

郑晓边

今年是湖北联中成立80周年的纪念年。湖北联中全称“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1938年8月成立,由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陈诚将军亲任校长,下设22个分校,1938年武汉遭日军侵略沦陷前夕,湖北联中各校相继迁址鄂西鄂北,抗战八年,湖北联中发展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背负抗战建国的民族期望,成为培养中华民族英才的深山黉府”。(王立著,黉府弦歌烽火中——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1938-1946,九州出版社2018)

读王立教授《黉府弦歌》,我童年时代常听父母提及的熟悉词汇又纷呈脑际:武昌省立高中、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湖北联中、中华大学……父亲的抗战歌声一直在耳边回旋。

在两代校友学妹闻心慧的引荐下,我在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上结识了江汉大学社会语言学者王立教授,荣幸获得她的馈赠《黉府弦歌》著作,“联中校友后代晓边教授雅正”的秀丽赠言让我万千感慨。(图1)

图1:《黉府弦歌烽火中》九州出版社,2018

听父母讲故事是童年的快乐之源,写父母的生活故事是成长的回报感恩,用八年时光追寻父母生活的时代和家国情怀是立心安民昌国的本领!从王立教授细腻的笔触中,我看到父母那个时代的亲情与友情,看到湖北联中校友的求学创业精神,看到民富国强的需求与希望。

22所学校的迁址与后来的更名频繁,父母的《双八十自述》(郑昌琳、夏安本著)遗作中尽管留有学校西迁的描述,但对于联中的历史记载仍欠清晰。今日幸得《黉府弦歌》引路,顿生共鸣遐想。

父亲1935年毕业于武昌荆南中学后,进入中华大学附属高中就读,1936年考入全省最好的武昌省立高中(简称省高,后来并入湖北联中),结识了许多知名校友,积极参与由田汉与冼星海组织的抗战歌咏活动,1938年武汉沦陷前一天,父亲原约定与何功楷(后任中国外交学会会长)继续留汉宣传抗战,但因家庭逃难西迁,被迫离开武汉进川,1939年7月在四川永川第三中山中学高中毕业,1939年9月进入中华大学经济系与我母亲同窗就读,我的母亲1938年以前就读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湖北联中)。

我曾在《生活叙事 幸福传承》(郑晓边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前言中感叹:1910-2010年是中国和世界天翻地覆的百年,自始至终走完全程的幸运者不多,但希望走完全程的老百姓不少。2019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早在10多年前我就沉浸在父母的遗稿《双八十自述》中,他们从西迁的湖北联中进入中华大学经济系学习,从毕业的1943年开始,父母成家创业、风雨兼程,走过了一条沧桑之路,只到耄耋年间回到母校(中华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安享金婚和钻石婚纪念日。

安家昌国、幸福传承!这是我的追思涌动,是由父母的名字和做人品格以及生活理念发展的迁移。父母已经安息在山峰,每年清明祭祖,俯瞰满山松柏翠绿,仰望白云蓝天苍穹,我常常触景生情,父母慈祥的面容浮现眼前,好似又回到昔日的岁月,父母伏案誊写《双八十自述》。父亲在《双八十自述》中,对省立高中师生生活作了详实描述,在此摘录几段,以充实《黉府弦歌》的旋律:

省高筹建于1930年初,秋季招生开学,开始男女合校,以原两湖书院东部房屋为校址(今武汉音乐学院),学生分男生、女生部,分开上课。后来又将女生部迁往东厂口武大旧址(湖北教育学院处),改称湖北女子高级中学。抗日时期各校西迁恩施编入湖北联中。省高第一任校长杨昭恕,为“北大派”,是个有真才实学、全心全意办教育的人,聘教师、招学生都着眼于高标准,新校新办,校风校貌无不倾动一时,办学3年,成绩显著。我上学的时候,校长潘霖龙,教务主任张旋平,训育主任王舜卿,事物主任吴耀先,都是北大的,这个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较高,延聘的教师大都是湖北的第一流教师。如数学教师邓道济、王言论,英文教师骆思贤、熊大权,国文教师杜心如、姚新民,外国史地教师刘邦钹,文学史教师潘石禅,生物教师孙虎臣,体育教师曾子忱,还有物理化学王老师等等,都是各自专业中有较高水平的老师。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省高毕业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学业水平,不仅能考取武汉大学,还有大量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省高是我一生中接受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它严格地灌输新知识和爱国主义。1986年10月2日武汉市十四中(前身为省高)召集在武汉的校友,聚集开了一次会,由我主持,到会六七十人,济济一堂,最年轻的都过了花甲,满堂皓首话当年。82岁曾子忱老师参会。当我讲到:“我们都是曾老师的学生,在老师们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永远年轻”,获得满堂掌声。这次真挚的韶华回忆集会使人回味无穷,永志难忘。(图2)

图2:省高校友聚会,武汉十四中学,1986

省高二上学期的1937年4月初,学生照规定接受军事训练,整整3个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拼命了,大家不约而同往学校跑,共同商议如何投身到抗战中去。我们血气方刚、决不示弱,在年长同学的指导下,组织了下乡宣传队,深入乡村,唤起民众,日夜忙着练歌、排戏,神圣的抗日行动迅猛地全面展开。抗战开始,在省高歌声遍学校。1938年初,田汉、冼星海来到武汉,武汉的歌咏得到空前发展。武汉三街道的先锋歌咏队最先成立,同班一些同学和我都参加了,有几次由冼星海教唱,他不但教唱歌,还教如何指挥。武汉沦陷后,我与同学到万县,唱《松花江上》,亲身尝到流亡的滋味,思家乡,想爹娘,自己与歌词共鸣了。高中毕业考试音乐课,我唱《满江红》获得100分。

父亲生动描述了那个时期他参与的青年人街头宣传的抗战热情,歌声与表演能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父辈在抗战时期唱歌是为了抵抗侵略,唤醒民心,抒发爱国情怀。我羡慕父亲曾经接受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的亲临指导。我是听着父亲的歌声长大的,摇篮时期的催眠曲和家教中的歌声熏陶,使我9岁就成为市少年合唱团的队员,至今到耳顺之年还演奏小提琴与二胡,参加长江爱乐乐团和海军工程大学交响乐团的演奏,在琴台音乐厅和杂技厅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会上演奏《黄河大合唱》。父亲的抗日救国歌声一直在耳边回旋。

父亲的笔下对恩师充满了感恩之情。

我从教严先生(严士佳,中华大学教员兼附中主任,中华大学代理校长、副校长等)约10年。1935年我读中华大学附属高中一年级,每天早操都看到严先生。他穿梭在早操学生队伍中,看见萎靡不振的凹胸凸背的同学,就从后面轻轻一掌,并自做挺胸的样子,表示要学生振作精神。我非常敬重他,当他走进我的身旁,我做操都带劲些。半年后我考进省高才离开中华大学附中。1939年抗战时期,我就读中华大学。一进学校他就能喊出我的名字。我家中的困难,他都帮助设法解决。严先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从“五四”运动起,他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向往“教育救国”,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在中华大学先后服务25年,宵衣旰食,从无怨言。他待人接物心怀仁慈,温良恭俭让。他特别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他在重庆亲眼见过“五三”、“五四”的大轰炸,经历过烈火冲天、血肉横飞的洗礼。当时学校里还没有挖防空洞,躲警报都往后山路跑,挖了洞后就进洞躲。每当敌机投弹离去,师生出洞都是脸色苍白,为死难者致哀,同时为活着而庆幸,在洞外透气,在洞口等待着下一轮轰炸。严老师总是后进洞,先出洞,维持秩序。抗战时期严老夫子亲自管理学校内部事务,连师生的病、丧、葬都要管。他确实有一颗菩萨心,堪为人师表。

老校长陈时在青年时就很注意说话艺术。1907年留学日本在庆应大学攻读教育学时,对演讲作过研究,这大概是日本维新时的教育家、庆应大学的创办人福泽谕吉的遗风吧。1915年陈时承父志接任了中华大学校长职务后,有机会在学生中提倡演讲,举办比赛发展演讲技能。1918年恽代英在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担任附中教务主任,继续了老校长的办学风格,也重视演讲,主办各种演讲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演讲是老校长一贯的教育方法之一,哪怕是在最苦的环境中,他仍坚持这一方法。他重视课外活动,在重庆各大专院校的演讲比赛中,他还亲自过问和指导。1942年11月12日,重庆要举行大专院校的演讲比赛,讲的题目是《国父诞辰与世界和平》,由每个院校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参加。中华大学于10月就举行了全校的演讲比赛,我当时读经济系三年级,也参加了比赛,最终被评为学校唯一演讲代表,校长要我呈交讲稿,他仔细修改。记得定稿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要用显微镜来仔细地观察现状,就是我们目前抗战时期国家的困难,必须要做到知耻近乎勇,同时用望远镜看到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国难可以兴邦!”经过老校长的修改定稿,讲起来铿锵有力,条理清晰。他还个别辅导我比赛时的语气、声调、手势,教我临场必须保持镇静的态度等。我照他的教诲修改底稿,并且背熟了定稿。正式比赛是在一个礼堂举行,灯光照亮,万头攒动。我有些慌,想到老校长的教导,就从容登台,照预备纯熟的讲稿、语气、手势讲了一遍,刚好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结束,获得不少掌声。最后在20-30个大专院校中被评为第四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实际上这种荣誉应归功于老校长的教导。

以演讲作为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是父母就读的中华大学(包括附中,后来是湖北联中之一)老校长独特的教育艺术,校长的言传身教和严谨治学精神是学校的教育财富。父亲能获得高校演讲比赛奖励,的确是老校长的功劳。虽然父亲后来没有成为职业演讲者,但潜移默化影响了子辈的发展,使我今天成为大学与社会讲坛上的演讲者。(图3)

图3:作者在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演讲,2016

回首我自己的成长岁月,比父母要顺利得多。尽管也有喜怒哀乐,但泡在甜水中,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民族苦难。在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岁月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记忆犹新。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网络时代莅临,生活方式更新,父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那个曾在长江洪流咆哮下出生的孩儿今天已成为母校的学者,继续从事育人事业和父母的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是伴随人类社会化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采用健康心理学的思考方式,阅读和继续几代人的生活叙事,从中探索心理传记的奥妙,追寻历史心理学与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意义和家庭代际生活的关系和文化传承,这不正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够参与的保健之道吗?

作为湖北联中的二代,前辈的百年苦难和生活风雨波及到我的成长。我16岁就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田间地头、土屋油灯下遐想中华梦。1978年我考进同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放弃同济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室的工作,主动调到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师职业,又留学加拿大学习心理学,从此开始了一条健康发展心理学的创业生涯之路。我常常戏谑自己,就像当年的鲁迅,放弃医学“铁饭碗”,走上“救国救民”之途!工作在百十年历史的师范大学,终于有一天,我得知它竟然是父母的母校!我开始回溯父母的生涯和追寻中华大学和湖北联中校友的家史国仇。百十年风雨后健在的老校友已不多,同窗半个世纪结为夫妻的更少,夫妇相濡以沫至八十高寿的微乎其微。像父母这样的中华大学校友生活遗作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双八十自述》记载着父母八十年的生活经历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把我带进家族和国家的百年发展历程,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感觉自己的生命在延伸——向上回溯了100年!老人家好像生前就有这样的预知,有一天儿女和后辈们会认真阅读,从字里行间思考生活的意义。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我非常感激父母亲给我留下一个“跨专业”发展的机遇,掂量父母的手稿,我诚惶诚恐,感慨万千!我根据家庭生活的回忆和亲人间的叙事对存稿进行补遗录入和整理工作,对重要的内容作了后辈人的心理“感言”和近似“心理传记”式的弥补与评析。我把父母的八十年生活叙事与我的六十年成长叙事进行整合,继续前辈叙事,表达感恩之心,与社会公众分享育人之理、立心之策、学习之法、保健之道,于2017年出版了《生活叙事 幸福传承》,得到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方格研究员的高度评价:“作者的家国情怀令我感动。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家、对国、对亲人、朋友、同学的爱。尤其是作者对父母的爱已经升华到崇敬和欣赏,让我耳目一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作者的经历再次证明了这点。”(图4)

图4:郑晓边著.生活叙事、幸福传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今年,即将出版生活叙事第二部作品《生活叙事 生涯如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继续采用心理学叙事方法,描述湖北联中二代学人的成长发展、同窗友情与亲情、职场生涯与家庭社会生活故事,为当代社会大众分享。《生活叙事、生涯如歌》书名饱含着“生生不息”之理念,人类的生活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作者希望传承湖北联中精神,教书育人,安居乐业,正可谓:同窗是启程,昌国是过程,安家是进程,幸福是回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感同身受王立教授《黉府弦歌》的社会意义,我们都是湖北联中二代学者,都是在耳顺之年开启“再社会化”的践行者。我们从湖北联中的基础教育起步,逐步探索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师生、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发展;探索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对民族与国家发展的价值;探索抗战精神、两岸亲情与世界和平之人类光明!(图6)

值此撰文纪念湖北联中成立80周年,期待王立教授“重走联中路、寻访联中人”之旅道通人和,《黉府弦歌》续鸣千秋!

     (文章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