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块无糖零糖面包时,我喜欢它香而不腻的口感,在淡淡的酥香下无负担充饥,在闲暇时刻满足口腹之欲;在品一杯零糖美式时,我喜欢它苦而不涩的利口感,在昏昏欲睡、低沉之时用平淡的味道叫醒自己。过口之后,我嘴里仍旧是那么平淡,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精神就充足了,而馋嘴的意图也消失了。为满足于人的需要而生,这便是“零糖”于生活中的状态——淡而不无意义。“零糖”存在于生活中亦是如此,存在于“无拘无束、淡然平等”的社交关系之中,在交流之中,我们不需要过多地调味与解释,以平淡的交流满足社交的目的。
“友友们”“好的呀”以及各种“抱抱”“大哭”的表情包……这些社交符号时常出现在我的聊天框内,通过它们,我时常保持一种谦逊、礼貌的态度于各种关系之中。但有时,我也无意识之中被它们“绑架”,在与人交流中,我希望以此“高能量”的交流过程作为评价关系是否亲近的标准,并且要求自己积极地交流来证明自己是个很友好的朋友。因此,我不得不让自己保持一种高能量的社交状态,以至于有时会因为期待对方同样能够给予我同样的“糖度”的社交,而过度地消耗自我的情绪价值。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社交糖度的需求不同”,对方可能不需要高糖度社交,相应地付出的能量也比较少,交流不够有热情。此时,我不免有种“热烈”之后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来源于对对方提供的情绪价值的渴望,我因为自己过度地修饰语言,而期待对方也以“高甜度”的方式回应。
在对过往交流的回忆里,我逐渐意识到这种交流方式只是让我更加陷入内耗。平淡的交流似乎也并无大错,回想,朋友曾经也因为期末复习压力大的原因屏蔽了很多的消息,在我积极交流的时候予以平淡的回应。但至今,我和朋友关系依旧如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朋友之间的社交也需要一分情感的距离,需要一份不言而喻的信任,更需要一分包容,包容朋友对社交的冷淡,或许对方也在忙碌之中抽不开身,并非每段社交都能量满满。或许,真正的友情不需要用情绪和“糖度”去维持,社交并非对于能量的索取,“君子之交”应是距离与亲密相融合的“淡如水”。
每一次社交有狂欢,也有落寞,或许“零糖”的交流才是社交的常态。真挚的情感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调味剂”,即便以一种最朴素的交流也能达到社交的目的,满足对社交的需求。所以,不妨试试将社交的“糖度”调低,为社交的情感减负,尝试在社交中做最简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