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与社会的接壤地,连接人生两个阶段的桥梁。
晨起时,伴着鸟雀啼鸣,望着天边属于太阳的红一点点晕染开来,这时,你可以看到佑铭体育场上跑步、打太极锻炼着的人们。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不畏炎热寒凉,不论春夏秋冬,总是会抽出些时间来。傍晚时,随着一盏盏灯燃起,看着天边灿烂的余晖逐渐消逝、星月慢慢攀爬上夜幕,这时,你可以看到小吃街巷中接踵的人群,还有体育场上散步、打球、跳舞,或是在晕黄灯光下捧书朗诵的学生们。一棵棵古树环绕遮蔽,一只只小猫、小鸟不时撞入眼帘。这种种情境,总是让我有一种与外界链接的感觉。
我常常在思考:大学究竟是什么?社会又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究其根本又在于什么?我以前常常听人将大学比作“象牙塔”“学术的殿堂”,但来到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其实远不止如此。作为我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是我们完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摸索未来道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其中充实自我、拓宽眼界,并在独立生活中体会何为社会。
梭罗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陆地。一座孤岛与另一座孤岛的遥遥相望,才是它们长久矗立于海面的秘密。”我想,大学或许正是这样的存在,就像一座座孤岛组成的岛群,而社会则是托举岛屿的海,浩瀚而深邃。
大学囊括了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性格习性的人们。有的人豪放直爽,有的人含蓄敏感;有的人可能活泼好动,爱谈天论地,有的人喜欢安静,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有的人做事情井井有条,一切事情都得安排清楚、按部就班地进行,有的人随性开放,就喜欢新鲜多变的生活……当身处其间,彼此习性、理念却南辕北辙之时,难免感觉似乎矛盾重重。但若是敞开心扉去接受,或许能够发现别有一番天地——与人相处,就像是在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纵使难以时时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可以去理解和尊重。
但并非所有事情都值得我们尊重。很多时候,是非曲直还需要我们自己评判。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学与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差异的地方了。从前,我们总认为课本上写的内容、老师上课教的知识就是正确的,不需要我们自己过多的判断。更别提家长们老拿自己经验多说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以此来替我们做决定。现在进入大学,与父母天南地北,一开始还心中暗自窃喜:终于不用受到约束、唠叨了。但日子一久,便发现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判断:从学校里外来人员发的兼职传单是否可信,到水果店里哪种样子的水果比较好吃;从各类竞赛、活动如何取舍,到形形色色的人做出来的事情是否有违公序良俗……我在焦头烂额、胡乱分辨中受挫,又汲取经验。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能够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提到社会,必然离不了人际交往。大学的我们仿佛随风翩跹的扁舟,只有寝室是固定的港湾。我们上着一节又一节课程,奔赴向一间又一间教室,随人流漂泊不定。这种情况下,像我这样内向慢热的人,人际关系网络可谓是单薄稀疏:除了寝室里的舍友们,就没几个熟识的了。更别提周围的人仿佛一瞬间就变成熟了,社交场上的交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我就更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了。但换一个角度想,大学就是这样一个锻炼我们多种能力的地方,未来的生活还有更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也许大学四年过后,我们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大学,何尝不需要勇气呢?我深知人生并不受限,自己喜欢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生活,也明白我们并不需要为了刻意迎合外界而改变自己。但与此同时,我也想跳出舒适圈,尝试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塑造和拥抱更好的自己,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