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秋短暂却又恬淡而温柔,正如在线给我留下的印象。两年的时光,倏忽如风。22年的秋天,我加入在线。某一天,阳光格外灿烂,我怀揣着某种兴奋和莫名的期待,和在线的同学们在博雅广场的草坪上拍集体照。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待两年。虽然我自认为不算有恒心,但也不会轻易半途而废,跌跌撞撞中,我与在线共度了两年时光,这一经历,在我看来还称得上是圆满。
细数在中文采编部的日子,工作通常是单调的报选题、写文章,每周不过就是开例会、值班和跑活动,一来二去,从南湖走到桂子山,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虽然每周选题屡报屡败、屡败屡报,虽然在ddl来临前我要绞尽脑汁地写稿、改稿,虽然每个月面临积分考核的压力常让我惴惴不安,但是感谢在线,这些与文字打交道的历程为我略显平淡的大学生活中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色彩。
我的第一篇特稿是学姐带着我写的“华师一课”——《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那也是我第一次进行采访任务。与主讲老师的交流让我如沐春风,通过采访,我逐渐了解到这门课程背后那些慢慢遗失的艺术、那些逐渐被遗忘的手艺人。用教育敲响后辈的心门,用课程传播传统的艺术,我渐渐意识到,这是老师的苦心,也少不了我们记者的责任——或许对于我们文字记者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播故事,让他们的坚守和伟大为更多人所认识,让他们的精神历久弥新。“华师一课”的采访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在那之后,我又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老师、学生、校园的后勤人员……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渐渐地,我爱上了这种与采访对象深入对话、了解另一种人生的奇妙感,同样地,我也越来越适应自己记者的身份,习惯了戴着记者证穿梭在新闻现场,习惯了肩负宣传人的责任感。
一秋、一秋又一秋,我从实习记者变为了正式记者、成为了编辑,从初入在线的萌新成为了将要退休的“老”记者。两年时间,是我大学时光的二分之一,但放眼人生之河,也不过是其中一瓢。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与在线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平淡而稳定,彼此之间不远不近,互相见证着对方的成长。
在线为我带来的锻炼和收获如细细春雨一般,润物无声。记得指导我们的郝老师曾经说过,在线是一种传统媒体。在流量与融媒席卷而来的洪潮中,我作为在线的一份子,作为传媒文字工作者的一份子,仍然坚定地握着自己的一支笔,反复琢磨自己的遣词造句,对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和有着相同追求的小伙伴一路同行……这样的纯粹坚守时常让我感到幸福。
来时两手空空,去也就挥一挥衣袖。我不喜欢伤感地道别,既然名为“时间”的风吹来,不妨就让这份离开的伤感随风而逝,我与在线的故事也就此翻篇。“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虽然离开了在线,但这里和这里的人给予的力量与感动会常伴我身。好吧,那就不必告别,让风继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