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大思政课” 培养“时代新人”
——华中师范大学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从千湖之省,到万瀑之乡,攀援高山,跋涉深涧;从荆楚大地,到八桂田园,踏步荆棘,蒙犯霜露……”近日,来自湖北、贵州、广西等七所师范院校的3000余名师生齐聚武汉,同上一堂弘扬教育家精神“大思政课”,共立“教育强国,师范有为”的铮铮誓言。
长期以来,教育内容单调、参与主体单一以及育人空间窄小,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性问题,应该如何“跟现实结合起来”?华中师范大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目前,这堂课融合了历史与现实、走进了天南与海北、搬到了乡野与田间,将红色历史视为最鲜活、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将秀美山川视为最广阔、最自然、最美丽的“教室”,将人民群众视为最智慧、最勤劳、最朴实的“教师”。
教育素材之变——
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材”
“我三岁时就没有了父亲。虽然我没有见过父亲,但我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父亲……爱国不是空洞的,在大学时期就要立大志,努力学习,建设可爱的祖国……”采访已有90岁高龄的方志敏小女儿方梅时,几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悄然红了眼眶。
这样的场景,在《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社会实践课中常常可见。该课程走入了武汉革命博物馆、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上海陈望道旧居等全国3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上海、河北、安徽、江西等多个省份近百所大中小学的学生走读红色经典。
从走出书斋到实地探访,从陈列馆到烈士陵园,从纸质书信到黑白照片……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徐沁怡表示,“跋涉里有历练,追忆里有敬意,前行中有力量。理论化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实地型的走访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潸然泪下。”
每一座革命遗址都是一个信仰基因库,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不朽的丰碑 不竭的动力——永远的焦裕禄精神”微党课,吸引56万人次观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的“红巷里的思政课”,被教育部评为“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音乐学院开展“歌声中的党史”特色思政课展演……
“学校打造富含理论深度、实践力度、价值高度、教育温度、视野宽度、知识广度的‘大思政课’,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表示。
教育场域之变——
秀美山川是最好的“教室”
“这里曾走出5位进士、6位举人、数百位贡生,不过村落一度陷入衰落……现在家家户户依托历史文化做起了旅游生意……”走进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上庄村,学生们住进了窑洞,画下了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新风貌,也留下了许多平凡人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场景。
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寒暑假期间,一节用画笔绘就的“大思政课”在湖北、河南、山东、湖南、云南等30余个省份“开讲”,不少师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囊括中华儿女、秀美山川、幸福生活的精彩画卷。
原来,这是美术学院倾力打造的“思政三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创作课”“笔尖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旨在挖掘“大思政课”的时代内涵、实践内涵与服务内涵,引导大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厚植爱乡、爱党、爱国情怀。
从邓恩铭故居到遵义会议会址,从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到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从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到新农村建设“样本”花茂村……不久前,“华师故事”融媒暑期社会实践队带着纸笔、相机、话筒,一路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所见、所闻、所感。
此外,学校还发挥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作用,与武汉革命博物馆等20多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构建“大爱华师”志愿服务体系,组建70余支志愿服务队,每年组织1500多名学生赴中西部支教……
教育主体之变——
亿万人民是最好的“教师”
对于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金海来说,背上简单行囊,奔赴全国各地,走进田间地头,可谓是家常便饭。从学生到老师,从讲师到教授,走过近30年时光,也走遍近30个省份,跑过的村庄早已数以百计,见证了不少学生从畏惧田野变为爱上农村。
听不懂当地方言怎么办?拜当地会说普通话的村民为师,用标音、拼读、录音等方式逐字逐句学习方言;
不擅长沟通村民怎么办?长期吃住在村、调研在村、学习在村,与农村群众用真心、真情、真意交流;
不知道怎么调研怎么办?每天跟着乡亲们爬大山、踩泥巴、蹚河水,眼有所见,脑有所思,笔也就有所行……
“目前已建立近300个长达10年以上的村庄驻村观察点,每个研究生平均要拿出近半年时间下村,到群众中去,到田野中去,到实践中去,成为具备深厚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水平拔尖人才。”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徐勇介绍。
除建立包括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外,纪念馆讲解员、社会服务志愿者、国家运动员等也纷纷走上讲台,讲述个人成长、时代变迁、国家发展的鲜活事例,帮助大学生扩展知识维度、建构理论体系、丰富现实体验。
“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