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实习的同学,会专门请假回校;在外出差的老师,会压缩工作行程;事务繁忙的校领导,会特地空出时间……每到桂子山的毕业季,拍一张全校大合影便是最大的事。
“我们以一、二、三开始,就以三、二、一结束!”蝉鸣声响,夏树苍翠,扬起脸庞,露出微笑。“咔嚓”一声,镜头定格了不舍,大学进入了回忆,青春也藏进了相册。
自2014年开始,毕业大合影就成为我校毕业生不可缺少的活动。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为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算起来,这个“圆”已经画了十年。
这个“圆”的起笔,是一种初心。
骊歌声起、拨穗正冠、别情依依……在传统的毕业流程之外,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场终生难忘的毕业仪式?根据师生们的需求,结合桂子山的实际,学校决定为全体毕业生拍一张圆圆满满的“全家福”。
没有设备怎么办?过去只需要支撑四五百人的站架,现在需要能同时容纳四五千人的站架,在数量上翻了近十番。那只能一点一点进行搜集,跑遍了整个武汉三镇,才找齐了所需设备。
没有团队怎么办?此前,湖北地区虽说有着上百所高校,可没有哪所高校尝试过这种拍摄方式,也没有哪个团队敢于接下这个大型工程。只能不停地做思想工作,一遍一遍地去和商家谈。
没有经验怎么办?是以桂中路为轴线拍一个长形?还是以体育场为载体拍一个圆形?需要多少后勤和救护力量?遇到意想不到的天气怎么办?只能提前做好各种预案,细心、耐心加上决心。
这个“圆”的行笔,是一种力量。
拍摄开始前,全场会进行人浪热身活动。师生们依次举起手臂,形成了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巨浪”。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惊涛与怒浪并立,急湍和深流共存。新时代的华师青年,不也是搏击风浪、不畏艰险的“弄潮儿”?
2014年,全国首家,敢为人先。2台环摄照相机360度扫描,1分钟后定格近5000名师生的笑容。多家媒体专门报道,这是全国高校人数最多的毕业合影活动,洗出来的毕业照可达8米长。
2017年,雨中拍摄,人生难忘。前一会儿还是晴空万里,后一会儿便是夏日急雨,“1、2、3!收伞!”,全场师生按照统一指令行动,没有心急,没有烦躁,没有抱怨,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
2021年,疫后首次,提振信心。受疫情影响,武汉高校2020年没有举行大规模的线下毕业庆典。这一次合影,是英雄城市推出的首次毕业大合影,也是被多家外国媒体点赞的圆满全家福。
这个“圆”的收笔,是一种仪式。
毕业,是一首离别的歌,也是一首奋进的歌。大合影既定格了美好的青春记忆,也称得上是一场庄严的人生仪式。它不仅仅是旧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的开始,标志着大家即将告别校园、走进社会,自此揭开新的人生篇章。
仪式,意味着快乐和幸福,也意味着欢愉和美满。时间的长短可轻易衡量,时光的意义却不绝绵长。大合影定格了师生之情、同窗之谊,留存了纯真过往、美好记忆,以便大家在岁月的消逝中回忆往昔。
仪式,意味着庄严与肃穆,也意味着深刻与厚重。大合影打下了一个明确锚点,让大家认识到接下来就是人生的下一阶段了。自此以后,一股新的力量会油然而生,牵引着大家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仪式,意味着虔诚与神圣,也意味着崇高与伟岸。简单“咔嚓”一声的背后,是数千名师生的大力支持与相互配合。这也让大家能够以最简单直观的形式,感受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澎湃交响。
拍完大合影,接下来就该和大家道别了!起于一场秋,终于一场夏,我们从五湖四海走来,终究要往天南海北走去。
分别在即,再去看一看那块挥洒过汗水的操场、那间见证了光阴的教室、那条吹拂着清风的长廊……
分别在即,再去见一见那些诲人不倦的授业恩师、那些个性鲜明的同窗好友、那些和蔼可亲的宿管阿姨……
告别之后,背上新的行囊,明确新的方向,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掩其意。
告别之后,踏上新的旅程,迎接新的挑战,去与历史相识,去与时代相知,去与世界相拥。
君问归期仍有期,应是桂香依旧时。再见了,老师们!再见了,同学们!再见了,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