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讲述,于寻访中感悟。7月12日至18日,华中师范大学融媒实践队赴贵州都匀、荔波、平塘、遵义、贵阳开展融媒实践。七天五地,来自该校融媒实践队13名学生记者一路“黔”行,在行走中用声音、文字、影像寻访红色人物,传播教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用声音讲述“红色故事”
从邓恩铭故居到遵义会议会址,实践队在行走中感受革命传统,体悟建党精神。迈开步子,躬身实践,队员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采访,实践队深入了解贵州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举措,用《永不熄灭的火炬——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两个微故事,讲述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
实践队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展融媒采访
实践队在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拍摄
实践队队员赵悦彤在邓恩铭故居讲述红色故事
“把控好讲述节奏、用声音细节烘托情感、根据拍摄情况调整讲稿……不同于平时在播音间里播音,在邓恩铭故居、遵义会议会址现场讲述英雄的故事、党史的故事,对主讲人的语音语态和镜头表现力既有要求,也是挑战”,这是故事主讲人、实践队队员赵悦彤最大的感受。
用影像探寻“教育故事”
扛起摄像机,背着三脚架,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到遵义师范学院,实践队在孔子圣像前重温教育家精神,在日日新碑林中体悟尊教树人内涵,在五星思政广场前聆听教育楷模故事,将“大山守梦人刘秀祥”和“教育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融入创作,用影像呈现“教育家精神”,描画“大先生”的样子。
实践队队员周艳芳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述教育故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用镜头语言更好地传递“教育家精神”,队员们边实践边讨论。调试设备、调整拍摄角度、构思运镜方式……“通过第一天拍摄,我们总结出先踩点、后拍摄的工作模式,也提升了设备实操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实践队队员林优说。负责图片摄影的王佳钰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想用镜头捕捉到美好瞬间,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至关重要。”
用文字写好“中国故事”
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重温新中国建设史;攀登通往“中国天眼”FAST的789级阶梯,走近大国重器,领略科技创新;走近遵义花茂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走新农村建设“样本”,体会乡村振兴成就……实践队队员步履不停,用文字记录“中国故事”。
实践队在南仁东纪念馆拍摄
实践队在邓恩铭故居讲述英雄故事
不断打磨微视频文案、反复琢磨如何用文字把一路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生动呈现……跳出校园新闻写作模式,从写作提纲到文案落地都得“亲力亲为”,对于文字记者延语芊来说,“既要在行走中把‘中国故事’讲得鲜活,又得体现出实践队的‘融媒’特色,是个不小的挑战。”从线上搜集资料到线下实地探访,队员们根据行程与拍摄情况不断打磨文案细节。“行走在黔山秀水间,看着诉诸笔端的文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一段段影像,变成一个个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中国故事’,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与遵义师范学院融媒体中心交流座谈会
一路“黔”行,融媒述“梦”。“华师故事”融媒暑期社会实践队走出校园,在行走中讲述红色故事、教育故事、中国故事,在实践中提升记者“四力”,锻炼专业技能。正如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治松对实践队的寄语,“珍惜学生记者的身份,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在实践中磨练笔力,提升专业技能。感恩社会,适应时代,承担责任,踏实奋斗,做国家需要的栋梁。”
华中师范大学“华师故事”融媒暑期社会实践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