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全球目光聚焦于鸟类保护与生态和谐。在华师观鸟活动早已超越节日限定,融入日常——这里,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许来自观鸟社团,或许因兴趣自发相聚,手持望远镜和相机,于校园绿林中驻足守望,以青春之热情,守护着大自然这份珍贵的馈赠。
缘起:从兴趣到责任,观鸟者的初心
“高三时,我在网上偶然看到鸟类的视频,被它们的灵动深深吸引。后来发现华师竟有专门的观鸟团队,就毫不犹豫加入了!”春野环保协会观鸟护鸟项目组组长、社会学院2023级本科生董夏霖回忆道。
望远镜中的世界,是红头长尾山雀优雅踱步的剪影,是柳莺枝头跳跃的灵动,更是远离喧嚣的心灵栖息地。“观鸟对我而言有着抚慰心灵的作用,它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的活动,需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完全专注于自然环境中,生活中的忧虑烦恼自然被抛在脑后。”这种专注与治愈,成为成员们坚持的动力。董夏霖说。

与春野社团的观鸟活动不同,生物博物馆的观鸟活动更注重知识普及与科学引导。“参加生物博物馆的观鸟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对观鸟本身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想跟随老师的脚步,了解更多更丰富系统的鸟类知识,更好地进行鸟类科普与保护。”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王程玥说,团队指导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不仅介绍了校园常见鸟类的习性、迁徙规律,还结合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深入剖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让大家受益匪浅。
行动:青春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今年3月,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意外造访华师校园,引发观鸟团队的“紧急行动”。许多人扛着设备奔向现场,静静记录它的觅食与休憩。
“一群人屏息凝神,生怕惊扰它,大家形容这种场景‘特别青春!’。”董夏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种自发组织的观测模式,是观鸟组的日常——无固定领导者,却因热爱凝聚成团队,一些资深观鸟人常以志愿者身份传授经验,他们无私分享的鸟类知识与观测经验,助力新人快速成长。
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让团队充满活力。成员们跨越专业与年级——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生,因共同的热爱聚集,在交流中碰撞出跨学科的视角。正如观鸟爱好者、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利萍所言:“观鸟时,年龄和专业的界限消失了,我们更关注自然本身。”

华师观鸟人的足迹远不止校园。3月1日,他们联合湖北多所高校的鸟类爱好者,在武汉湿地开展公益鸟类导赏活动,带领市民用望远镜观察候鸟迁徙。“听到小朋友说‘观鸟真有趣’,我们瞬间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董夏霖这样分享。
成长:从观鸟到护鸟的认知跃迁
观鸟始于兴趣,却不止于兴趣;观鸟不仅是自然科学认知的窗口,更是生态责任意识的起点,观鸟人们从最初的“辨识鸟种”进阶到关注栖息地保护、鸟撞现象等议题。
赵利萍觉得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随着相关知识的累积而不断增强:“在组织与参加更多观鸟活动后,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了很多。比如在看到一些玻璃设计的时候,我会思考会不会发生“鸟撞”,概率有多大,见到养野鸟的行为也会主动地上报给相关部门。”
“观鸟是很直观的了解鸟类的方式,我们不了解一样事物时很难提及爱,更不用说保护。组织这样的观鸟活动有利于帮助更多人打开一个窗口,窥探鸟类的生存现状,了解常见鸟类的习性,唤起保护意识。”王程玥说。从单纯欣赏鸟类之美,到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从个人爱好,到肩负环保倡导者的使命,这是许多观鸟人的真实写照。
在华中师范大学,每一天都是爱鸟日。这里的人们用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们与飞羽精灵共舞,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生命体验,更在无形中编织着生态保护的坚实网络。
兴趣的萌芽到责任的担当,从校园的绿林到城市的湿地,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处鸟儿翱翔的天空。正如这群观鸟者所展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和谐的守护者,每份努力都能汇聚成保护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