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在线讯(记者 延语芊 崔博然)9月27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带着他的长篇小说《听漏》走进华师,在利群书社同我校师生分享了这一作品的创作缘起和感悟,畅谈作家写作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关系。
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醒龙看到了曾侯乙尊盘。“第一次亲眼看见残留在楚鼎上的三千年前的人间烟火,感受到威严的青铜重器也可以无比亲和。”这次“一眼千年”让刘醒龙决定以青铜器为素材进行创作,于是便有了从《蟠虺》到《听漏》两部青铜器大作。而对“听漏工”这一职业偶然的发现让刘醒龙灵感迸发,决定创作出“听漏工”这一形象来担负起小说中打捞历史和人间秘密的职责。
在谈及这部新作的特点时,刘醒龙将其概括为“有趣”“洋气”。小说以文物设局,以历史设谜,从考古的视角追溯历史,随着“悬念”被解而徐徐展开的不仅是历史的图谱,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刘醒龙还谈到,作家创作要赋予文学作品生命力,在艺术性书写的同时融入人间烟火气,通过作品来展现新武汉的新气质。对谈嘉宾、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邱婕表示,《听漏》体现了作家创作的自我突破和创新,将青铜器作为多棱镜,折射出当下武汉的人和事、情和理。
“考古就是历史的听漏工。”青铜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象征着礼仪、智慧和道义,刘醒龙以“听漏”之轻探寻“历史”之重,于历史的褶皱处聆听文明的细语,诠释时间、记忆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听漏,是听历史的絮语,也是听人间的喧嚣。对谈嘉宾、我校文学院副教授杨晓帆讲到,楚地文化就如同楚地青铜一般,浪漫、恣意而又富有气节,刘醒龙以新颖的视角、宏大的视野塑造了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从《天行者》到《挑担茶叶去北京》,从《蟠虺》到《听漏》,刘醒龙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听漏》更是回答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现实有何关联”这一重要问题。
“您是怎样将考古的细节融入小说创作中去的?”“您是如何将宏大的世界观渗透在小说的长篇巨制中的?”……面对我校学子的热情提问,刘醒龙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要不断追求个人兴趣,进行广泛阅读,以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生活的奥秘。”
本次活动为2024年湖北省“倍阅”大学生红色共读活动“筑梦青春·专家系列讲座”系列活动之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中科创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倍阅利群书社承办。
(审读人:桂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