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当动当静。何为动?何为静?动是积极外向活泼,是入世,无我相,敢为天下先,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做他人不敢为之事。何为静?静是退守内敛宁静,是出世,不敢为天下先,独往独去,放下一切,不迷恋任何东西,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方哲学专业2018级在读研究生李永茂在万里骑行去延安结束后,收获了这样深刻的体悟。他一人一车,历时4月,穿越18省,翻越36座大山,骑行7500公里到达延安。结束后,他还表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未来打算读遍经典,毕业之后再环骑台湾岛并骑行美国一号公路,或是环骑欧洲。
听从己心,一切为梦想让路
“万里骑行去延安,绝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蓄谋已久的计划,是长久以来的梦想,从大三准备考研至今已准备了近三年。”两万四千里行程,一个人自由地流浪,慢慢思考与体悟,慢慢跋山涉水、静赏那千辛万苦翻山越岭而遇的美景。
他本科毕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大二暑假,他用一台单车几乎一个人穿越了西藏。先是从丽江经滇藏线到达珠峰大本营,再一个人从青藏线返回。正是有了穿越西藏的经验,他更加坚定单骑行天下的梦想。在大三准备考研的同时,他制定了骑行的初步路线,并不断为自己做骑行的心理准备,坚定自己的决心。考研之后,他立刻着手细化路线、筹措经费,购买装备,进行体能训练,为出发做最后的准备。“家里人虽然反对担心,但在我的坚定意志下他们由反对转为默认。毕竟,这次骑行算是一个很大的梦想,一切都要给梦想让路。如果有一次经历可以鼓舞一生,为什么不去做?年轻时不克服困难去走走天涯,到入土为安时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仗剑走不了天涯,单骑还行不了天下?”
从青藏高原到海南三亚,再北上至北京,再经五台山至终点延安。从长江源头到长江尽头,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尽头,从长征起点瑞金到长征终点延安。他听从己心,克服万难,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书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梦想走遍天下,不是为了什么,‘走遍天下’本身就是目的,但是收获和意义却是意外的,不同的,至深的:走遍天下,是为了不迷恋天下!”他说。
勇往直前, 何妨吟啸且骑行
“旅途中遇到过冻、高温、累、饥饿、困等困难,走过烂路、经常爬几十公里的上坡,还有逆风、塌方、泥石流、飞石,也曾遇到过三条藏狗狂追......但是,选择了出发便选择了终点,终点即结束,克服一切困难,到达终点,正是此信念让我一路坚持。”一个人骑行的艰苦不言而喻,在李永茂两万四千里的骑行中充满了艰辛还有未知和挑战。阿尼玛卿雪山下海拔4400多米的公路上冒雨逆风下坡,手脚都几乎冻僵;9个小时才爬到夹金山山口,海拔陡升2000多米,大雾弥漫,45公里爬坡,最为艰辛;可可西里提前意外遇到三条藏狗狂追,几乎死里逃生;在没有自动取款机的羊八井,几乎身无分文,差点露宿街头……“骑行的吸引点就在此,因为有挑战,因为艰苦。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骑行既可磨炼人的心志,也是觅道的契机。”他说,“有利于打破对外相的执着,更能获得更舒服更自在的精神境界。”
“骑行虽然总体是艰苦的,但局部是快乐的。美景本来就让人快乐惊喜兴奋,况且千辛万苦翻山越岭不期而遇看到那些美景,那快乐非其他形式能比。”他选择了一个人骑行,他认为,骑行是艰辛而又快乐的,可以在充满未知的旅途中慢慢欣赏美景,而独自一人更自由、更具挑战性,让自己静静地去思考、去体悟。
宁静致远,淡然心寄山水间
两万四千里的骑行对李永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穿越西藏,更高更远,万里骑行去延安,更静更思,更不在意外界,更不受外在的干扰”,这次旅行对他的悟性和理解力提升也有很大积极影响。他也有了新的体悟,顺其自然是人为与自然的结合,既是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也包含儒家提倡的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追求顺其自然,更多是精神境界上追求自然,不迷恋,合乎道,保持一颗平和不动的心。
“行万里路,读万书卷”,万里骑行结束,他已开始一个人静静地读很多很多书的计划,以填充自己思想上的空虚,连从前让他头疼的康德的著作,现在都可以心平气静地捧读。归来的李永茂在执行力、意志力和自控力上也有很大提升,最直接的是养成了每天5点早起学习的习惯。
“人生,是一线段,而非射线,有起点有终点,这一线段,又由无数个线段构成,里面有无数个起点终点。起点亦终点,终点亦起点,不断前行,更高更远!”未来他还要继续体悟“知、行、悟”“静、道、空”,继续学习,“除了梦想,还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