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利
“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是我即将拥有的新身份。”5月24日,正式签约中国青年报社后的第三天,袁贻辰在一篇讲述自己如何“跌跌撞撞”走进中青报社的文章开头写下了这句话。“一束蜿蜒的河流”,这是袁贻辰给这篇文章拟的标题。
一名211普通院校的历史系本科生,从一大批清华、北大、复旦、人大等新闻系王牌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拿到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的门票,成为总数还不到十个的被录取者之一。这是袁贻辰作为一个今年毕业的普通211院校历史系本科生所走的路。
“表面镇定,内心又想笑又想哭啊!”这是5月19号收到正式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袁贻辰的心情,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却很真实。“觉得大半年付出终于有了结果,又觉得这一路实在蜿蜒,好在却始终向着大海的方向。”
校媒的打磨是圆梦的开始
喜欢观察世界和用笔记录观察世界的过程,这个从小到大的爱好让袁贻辰对文字有比较偏执的热爱。高考之后的暑假,袁贻辰确定了自己喜欢的是真实的记录跟描述,所以进大学之后就向往着校园媒体。“华大在线是最合适的选择。”袁贻辰说。
可是做新闻并没有袁贻辰所想的那么简单。“只是喜欢,并不懂”,所以在参加华大在线第一次新闻培训的时候,袁贻辰就“闹笑话”了。“刚开始连标题和导语都分不清楚,所以把标题和导语都写反了。”袁贻辰回忆说。当时的他发现,新闻不是仅仅是只有一腔热情就可以做好的。
华大在线专业的记者培养模式和考核制度,让校园记者从一开始就往专业记者的方向磨炼。2010年12月份进入记者团后,熬夜写稿和讲稿慢慢变成了他的习惯。09级的前辈常常一讲稿就是好几个小时,每一个错误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都会说明地十分透彻。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袁贻辰改完稿件听完讲稿后合上发烫的电脑,身后传来的,总是室友均匀的呼吸声。尽管很多次会觉得特别辛苦,特别难熬,但挺下来之后会发现自己真的成长地非常快,这种经历会让他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记者。回忆起在华大在线的经历,提到记者团“前辈们”帮助,袁贻辰语气里满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