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欣 张天凤 刘明月
辛凌,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2005年分别赴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英语系、密执安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和研究,1988年获孟菲斯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79年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讲授大学英语视听说、大学英语读写译、大学英语实用翻译,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语语言文化比较、英语教学法等领域研究。出版书著、译作16部,发表论文8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校级项目14项。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第三届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称号。
走进辛凌老师的办公地点,她正在批改上午学生的课堂默写作业。偌大的教研室里只有她安静坐着,再次实践着她从教32年来不懈倡导的教学方法。“学习外语,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知识吸收的效果一定是更好的。”辛凌微笑而言。
课文做到课前背诵,当堂要求默写好句好段。这也许在高中生看来,也称得上是一种“重压”。而辛凌却能自学生时代以来一直坚持,并成功地将这种方法施之于教。
作为英语老师,她提倡知识与文化并重,外语应成为学生了解异域多元文化的工具;作为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她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推广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全面大幅提升我校学生口语水平。
这个下午,在三号楼辛老师工作的教研室里听她娓娓道来,一名地道华师人数十年来在桂子山上求学从教的岁月在我们面前展开。
勤奋求学:也曾当过拼命三郎
回顾辛凌的学生时代,不得不提及一本教材与一位老师。
时逢文革的动荡岁月,辛老师在高中毕业之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近四年。年少的辛凌很有一股执着的学生气,即便离校来到乡下也不愿放弃读书。机缘巧合之下,她通过朋友得到了一本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也许是天生与外语有缘,对语言很敏感,拿到手就放不下了。” 辛凌回忆道。这本教材很快成为她劳动之余的必读书,也为她日后进入大学学习英语埋下了伏笔。
由于未曾间断英语学习,中学打下的英语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1976年,在参加工农兵推荐生英语面试时,辛凌凭着记忆即兴背诵出了The Cock Crows at Midnight(《半夜鸡叫》)全篇课文,给前来招生的英语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过文革动荡的辛凌,进入大学之后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每天如饥似渴地沉浸到英语学习之中,更将“永远走在老师前面”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她坚持课前预习单词、背诵课文,以求更好地消化课本知识以及老师讲解的内容。当课文单元结束之时,她不仅已完成所有练习,而且能准确流畅地默写整篇课文。辛凌为此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挤时间”,“打开水的时候背单词,等公交时背课文,跟同学外出时正好练口语……”在她一一细数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拼命三郎式”的学生辛凌。
这种勤奋,不仅来自于辛凌的刻苦好学,更是源于当时我校英语系踏实好学的氛围风气。辛凌不断谈及一位令自己最难忘、对自身影响颇深的叶长明老师,他是我校外语学院76级学生的指导员。“每天清晨刚过六点,叶指导员就早早来到西六宿舍楼前,在昏黄的路灯下,背着手站在西南角的那颗大树下,守望着我们六点半的集合、早锻炼,从不间断。”她说,叶老师并不会主动招呼大家起床,而那长期守候的身影却如一道标杆一般,让同学们都自觉起床,保证大家早锻炼后还有三十到四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晨读。多年之后,叶长明老师的守望依然让辛老师从心底里感受到为人师长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