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遥
今年是张威铭退休后的第15个年头。
年已古稀的他却并不闲着。就在今年,集结他几十年艺术生涯作品的心血之作《大张雕塑足迹》付梓。最近,他还忙着筹备即将创建的“张威铭工艺美术工作坊”。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他获誉无数,他却说:“所有的荣誉都是别人给的。”
他更愿意琢磨怎么创作更好的作品,怎么教导青少年美术工艺。对张威铭来说,纯粹的“艺术”二字,才是心之所向。
一生都舍不开的艺术缘分
78岁的张威铭再回想过往,绕不开的是他与艺术的缘分。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长大,12岁就因家贫辍学做童工的他,“这辈子只上过四年学”。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艺术牵绊。
14岁那年,张威铭在文化馆第一次听到专业画家讲解绘画的基本常识。初次启蒙后不久,他进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的七一模型厂工作,随后又调入国营沈阳科学仪器厂,用他的话说,就是“走科学这条路。”
而也正是在这条要求科学严谨的路上,张威铭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恩师——李春荣、李恒奎,先后与两位共事的张威铭从中得到不少关于雕塑的专业指点。1956年随厂迁至武汉后,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漫画、速写等作品。能雕能塑,能画能写,他也因此被称为“多面手”。
变故却随之到来。1963年后,当过炊事员、高压工、包装工,在木偶剧团制作道具,多次被借调参加美术创作,也曾一度被剥夺手拿画笔的权利,坎坷困顿直到1983年,张威铭才重归武汉教学仪器厂拾起旧业。
工作地点几经辗转,他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几十年间始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1988年,回到仪器厂的他开始尝试以立体构成的样式创作透雕,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别具一格的透雕轰动了社会,杰出的雕塑成就让他于1994年被我校评审为高级工程师,之后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8年退休后,张威铭更是全心全意投身艺术,十几年来创作了百余件透雕,《滇之女》等优秀作品频出。今年10月,他的心血之作《大张雕塑足迹》也在我校离退休处的帮助下,在“夕阳基金”的资助下出版。已居高龄的他说自己“一刻也闲不下来”:“画画始终是我喜欢的。一生中生活最困难,待遇最不好的时候,我还是喜欢画画,喜欢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