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者】刘勤学: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作者:党波涛 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9-09-06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光。”为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特推出“华大学者”系列报道,对“桂子学者”“桂子青年学者”的教师进行专访,并通过我校全媒体推出,敬请关注。

刘勤学: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文/党波涛 图/陈希昌 视频/宋汉涛 闫亚洲 马昕

7月15日,暑假第一天。在倍阅书店,我们如约对桂子青年学者、心理学院刘勤学副教授进行了专访。作为一个高颜值的80后青年学者,刘勤学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很多学子喜欢的好老师。



从金融到心理学

刘勤学出生于1983年,湖南娄底人。她本科在北京一所高校,读的是金融专业。这是一个让很多学子向往的专业,毕业之后就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但刘勤学却毅然放弃了,大三时她跟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姐聊天。学姐说心理学可以帮助很多人,刘勤学的心动了。于是,她决定跨专业考研,目标是北师大的心理学。

其一,北师大心理学竞争激烈,非常难考;其二,从金融学到心理学,这个跨度还是比较大的。既然选择就要全力以赴,刘勤学买来心理学专业的各种书籍,开始疯狂地恶补。正如其名,勤字当头,一切不难。刘勤学顺利考上了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的心理学者方晓义教授。

不是科班出身,刘勤学到北师大后学习极为刻苦。她心里清楚,其他同学基础好,专业能力强,要想超越只能“勤学”。此外,金融学专业的思维对其学习亦有帮助。金融投资追求的是眼光敏锐、逻辑严密、注重规划,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利于刘勤学对心理学的钻研。

刘勤学说,功不唐捐,每个人所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即使专业不同,但思维方式、眼光、认知体系等都有共通之处,可以相互促进。

入学之前,刘勤学就做了大量心理学专业学术研究的准备。她认真研读了心理学领域的代表理论观点,掌握了心理学研究的技能方法,尤其是逐渐掌握了心理学专业的话语体系。这对她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帮助很大。

硕士期间,刘勤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科研上。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其科研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由于她学业和科研的综合表现突出,在导师的推荐下,刘勤学申请了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刘勤学开始独立做项目、带团队。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成为刘勤学的生活常态。

刘勤学很早就确定了网络成瘾的研究方向。其导师方晓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始网络成瘾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导师的指导下,刘勤学博士期间的科研进展较为顺利,在博二就获得了教育部首届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同时,在早早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数据收集工作之后,刘勤学得以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访学。宾大的医学院是出了名的任务重、压力大,但她看到的却是深夜熬夜学习的认真和课堂上激情洋溢的讨论。

去非常有名的沃顿商学院交流旁听时,刘勤学同样感受到了大家对求学的热情和对科研的严谨。她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持久性的产出。这一段访学经历也让刘勤学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让她在之后的疲累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黑夜里仍在灯下埋头苦读的人。

虽然没有宾大的博士生压力大,但她也不轻松。因为除了上课学习,刘勤学还要做博士毕业论文。刘勤学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所以不敢懈怠,时时鞭策,一直到现在。

12D02

每一堂课都是新的

在北师大求学的几年,刘勤学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的体会,北师大心理学院诸多德才兼备的老师们的谦卑敬业、导师方晓义教授的儒雅亲和,都让她重新定义了何谓教师。在这些老师们的影响下,她爱上了三尺讲台,爱上了传道授业解惑。

刘勤学讲授的课程很多,比如本科生的《发展心理学》(全英文)、《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学校心理辅导教学论和教学技能》,研究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家庭治疗》等课程。此外,她还参与《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等多个导师组课程。

心理学院实行的是小班教学,每个老师上课都很多。刘勤学上课最多的时候是一个学期同时上六门不同的课程,其中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七校联盟的辅修课、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在线教育课。

刘勤学上课很认真,无论讲多么熟练的课,每次都要重新备课。虽然是同一门课,但每次她讲的都不一样,因为不断有新内容补充进去。她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内容加进去,让学生跟上最前沿的东西。

不仅如此,刘勤学还经常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在《发展心理学》这门课上,她发现这门课理论性强,知识点庞杂,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于是,她基于国外的教学经验,把虚拟养育的实验思路带到该课程中来,自己开发虚拟养育的平台系统,后来在学院和学校教学经费资助下,经过三年多的开发筹备,完成了虚拟养育系统的初步构架。该项目后来被评为2018年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刘勤学说,她备课与上课的时间是6:1,即上一节课要用六节课的时间备课。正因为此,刘勤学的每堂课都是新的,并且含金量很高,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喜欢与学生交流

刘勤学非常认同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念: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这股力量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行动的人,并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的思维体系以及健全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小组,通过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刘勤学在组学生有20多人,本科生占到一半以上。她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她组内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够保送或者考上研究生。2012年至今,90%以上的本科生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对研究生的培养,刘勤学更重视其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其进行开创性的探索。

刘勤学认为,如果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让其他人,因为你的出现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有可能变得更好。那么,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作为教师,真的是很幸运的有这样的机会的群体。刘勤学在课堂上常常对学生说,看到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或者某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人生有了变化,真的很有成就感。因此,她非常珍惜自己在课堂上以及平时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有疑问,不论是课堂上,还是私下的交流抑或是求助,她都会尽量解答。

同时,对于入组的本科生,刘勤学都会亲自指导,不耐其烦地一点点引入科研的大门。很多学生大二刚入组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但毕业时对于科研和未来,都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刘勤学说,看到学生的成长,这是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正读研二的林悦从大二时就开始进组跟着她学习,从什么都不懂的科研小白,到自己可以独立设计研究实验,感觉自己在这个组里有脱胎换骨之感。大四毕业时,林悦以优异成绩本来有华博计划的机会,但是她自己为了跟着刘勤学继续硕士学习,放弃了这个机会。现在,林悦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发表了两篇中文和一篇英文文章。她在研一时就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这是当时心理学院唯一入选的研一学生。

2015级的本科生孙佳宁和周菡,也是从大二入组,慢慢在和刘勤学老师的相处中逐渐明确了自己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规划。于是,刘勤学就根据她们自己的能力特征,较早地帮她们规划了科研和文章写作计划,并把自己的调查数据提供给她们进行文章写作。两人都在本科期间就发表了文章,其中孙佳宁同学以第一作者在SSCI一区发表了文章,周菡的文章也发表在了心理学的权威期刊《心理科学》之上。两人分别以优异成绩保送了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前几年本科毕业的苏双,经刘勤学推荐进入北师大心理学院读研,现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苏双虽然已经本科毕业多年,但仍经常与刘勤学老师联系交流。只要回国或者到武汉,苏双总会找刘勤学老师聚聚,聊聊她的学业和生活。刘勤学说,像苏双这样毕业以后经常回来看望的学生很多,甚至在教师节或者生日时,收到不少外地学生送来的鲜花和问候,让她非常感动。

研究成果被多次引用

刘勤学读硕士期间就开始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是这个领域最早研究的学者之一。目前,她是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心理学,聚焦儿童青少年的网络心理与行为,近年来主要开展网络成瘾、智能手机成瘾领域的研究。

刘勤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出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团体治疗》、《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等著作,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了50多篇高水平论文,参编多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她还担任湖北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咨询师,曾获朱智贤心理学奖等奖项。

刘勤学的研究聚焦在网络成瘾领域,从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到预防干预,均有涉及。在系统地探讨个体内部因素、家庭和同伴因素、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之后,刘勤学开始系统深入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影响了当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之下,有的人不会成瘾而有的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呢?虽然在该领域已经有不少的理论模型,但是刘勤学从个体行为的基本内在动机出发,认为需求满足的途径和方式起了重要作用。她整合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以往研究结果,和小组成员一起提出了网络成瘾的CST理论,即网络成瘾的满足补充模型,该模型从个体的内在动机角度,强调网络在个体的心理需求满足过程中的补偿作用。目前该模型为国内少数发表在国外1区期刊并获得同行认可的理论,被多次引用介绍。

同时,她认为,在研究一个具体的行为问题的时候,所有的理论研究和基础探索都应该为了实践干预服务,因此,她也积极探索网络成瘾的干预模式。结合她之前的家庭治疗实践经验,在整合需求满足的理论基础之后,刘勤学首次提出家庭团体干预模式应用到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中,通过在网瘾基地、青少年和家长群体中的实践应用,逐渐形成了标准的干预手册和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实践价值。

目前,刘勤学科研的最新进展是将网络成瘾扩展到智能手机成瘾行为,关注手机使用及成瘾对个体的影响,尤其聚焦认知层面可能的损害。在该领域,她开发出了目前国内第一个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测量量表,完成了该领域的第一个系统性综述,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内涵界定、亚类归属等重要问题作了探讨,目前是该领域下载和引用量的最高的文献。

基于其网络成瘾和智能手机成瘾领域的研究积累,刘勤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并带动其所在的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诸多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刘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心理学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