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可以加入进来,共建‘一个都不能少’的大同社会”,站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来自教育学院2022级特殊教育(公费师范)专业的叶柔妘用掷地有声的话语发出真诚呼吁。她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致力于学生融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聚光灯下显得温暖而有力量。获得金奖的背后,是她与特殊教育从陌生到热爱、从迷茫到坚定的探索之旅。

“在实践中蓄积力量”
初次接触到特殊教育,认知和经验上的空白让叶柔妘感到迷茫。“一开始真的是手足无措,担心没办法照顾好孩子们”,大一时在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的见习经历至今让她记忆犹新:第一次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状况,她只能慌乱地安抚,却不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矫正问题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提升专业素养,她在认真学好专业课程之余,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教育学院的特教实验室,她对着教学视频反复练习手语,力求每一个动作精准到位;做志愿服务时,她一遍遍优化个别化教育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实习时,她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每天带着孩子们打扫教室,在生活自理训练中体会特殊教育的温度。
但教学实践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对叶柔妘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与特殊学生沟通,尤其在与听障学生交流时,标准化手语教材与实际场景应用、地域手语存在差异,使她在沟通时屡屡碰壁。但她没有气馁,而是通过反复观看听障人士在网络平台分享的视频、在课堂实习中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细微反应,不断优化沟通方式。“每一次尝试,都是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的一步。”
“在淬炼中绽放光彩”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叶柔妘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她也敏锐察觉到现阶段特殊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机缘巧合下,她加入了学前融合教育主题电子绘本资源库建设的科创项目组,融合教育的全新视角填补了她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空缺,“原来特殊教育不只是在学校内对学生个人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更要关注他们在社会中的多维融合与全面发展”。
带着明确的职业目标,叶柔妘参加了职业规划大赛。她将目光聚焦在“特殊学生的融合发展”上,从院赛到国赛,一直全力以赴。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她构建并完善了“特教心—专业力—融合行”的陈述框架,用自己的成长故事,传递对特殊教育的热爱与坚守。

由于融合教育涉及众多晦涩的专业知识,“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评委们理解融合教育”成为摆在叶柔妘面前的一道难题。幸运的是,老师们给予她诸多帮助,也为她“平衡好专业知识的理性陈述与特教实践的人文温度”提供了启发。“雷江华院长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PPT中的每一个数据,叶柔妘都要反复核实,讲稿中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就业工作处的饶艳萍、卢雯老师则从相对‘外行’的视角,帮我跳出定式思维。学院副书记王璐陪我一起反复打磨讲稿和PPT。”正是对细节的高度要求,成就了叶柔妘在舞台上的精彩绽放。
“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
国赛金奖,是荣誉,更是新的起点。在持续数月的比赛历程中,叶柔妘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与思考。她从教育学中领悟到“尊重学生主体性”,从心理学中学会“个性化心理评估”,从音乐学中看到特殊学生美育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教会特殊学生生存,更要守护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叶柔妘看来,特殊教育的意义在于“让特殊的人群不再特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她计划毕业后回到家乡的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更多特殊学生融入社会。她还希望今后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深造,在教研相长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及特殊教育,叶柔妘有着自己的心得:“多方探索,勇敢试错;走近学生和家庭,倾听真实需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发现特教中的小确幸,让幸福感成为坚持的动力。”正如她在实习时记录的那样:“看着孤独症孩子在教室里自在地唱歌、奔跑,我忽然明白,特教的幸福在于见证每一个生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