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在线讯(记者 党波涛)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文津厅召开。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我校原副校长黄永林,我校北京校友会会长李宇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出席,陆俭明、张振兴、周海清、田小琳等知名学者发来视频或书面发言。座谈会由商务印书馆与我校共同主办,我校北京校友会支持,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主题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于殿利在致辞中指出,邢先生这本家书虽然语言平易朴实,但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浓浓的父子深情,邢先生在人生历程和学术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其父亲的默默支持。
黄永林致辞说,邢先生从17岁中师结业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专修科到毕业后留校任教,因路途遥远,加之经济困难,离开海南岛32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32年,邢先生完全靠家书与父亲等亲人交流,鸿雁传书,报告工作情况、学习进展、成长经历、生活状况,倾吐对亲人与故乡的思念。这本书虽是作者与父亲的家信,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邢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长辈的孝敬、对师友的感激。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奋进之力,满满的正能量,是一本爱国教育、家风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鲜活教材。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与社会磨砺、家庭教育、师友帮助以及个人奋斗的密切关系。一是个人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关系,逆境出英才;二是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关系,寒门出人才; 三是个人成长与亲友帮助的关系,重情得人助;四是个人成长与自我奋斗的关系,拼搏成大业。他表示,捧读《寄父家书》,是一次陪着邢先生穿越时空的游历,是在倾听一位学者的父子对话,也是一次身心洗礼。
李宇明发言指出,家书是“最温柔的艺术”,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科书。家书是特殊的文化传承,传承着家族与民族的文化基因。家书多为长辈写给晚辈,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陶行知家书》《傅雷家书》等;而邢福义先生的《寄父家书》则是晚辈写给长辈,这另一种“家书”,自有其独特的韵味与价值。《寄父家书》集中体现了邢福义先生三种品格和精神,一是恪守孝悌伦常、践行男儿担当,二是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克服艰难困苦,矢志不渝“赶路”。李宇明认为,《寄父家书》是不可多得的“家书”,也是不可多得的“史书”。是家族的一笔财富,更是社会的一笔财富。感谢创造这一财富的人,也感谢保存、护理这一财富的人。
戴庆厦、陈章太、梁枢、萧国政、柯建刚、冯广艺、石锓等学界专家先后发言。邢先生的学生屈哨兵、宋晖发来视频或书面发言。大家表示,家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所有的书信,真实记录了邢先生求学、做学问之艰辛……也真实记录了他作为普通的人子,对父亲、对家人、对亲朋、对师友、对学生的一生真情。在学术道路上,先生为了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一生从不停歇,甚至是以一种“糟蹋自己身体”的方式拼命前行。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毅力、信念、信仰而著述丰硕,蜚声中外。
我校语言研究所汪国胜教授作总结发言。在他看来,《寄父家书》不仅是一部家书,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情书”。说它是“史书”,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学家成长的历史,反映了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同时还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说它是“情书”,是因为书中反映了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师生之情、亲友之情。《寄父家书》客观地反映了邢先生的为学和为人,每篇家书都浸透着一个“实”字,展现出他鲜活的人生。因为它真实,因为它是“史书”,是“情书”,能够满足人们求真的欲望,能够寄托人们对真情的追求,若干年后还会不断有人读它。
据介绍,《寄父家书》收录了邢福义先生1955年至1991年间寄给父亲的两百多封书信。父爱如山,父子情深。邢先生父亲邢诒河老先生珍藏着儿子的书信,并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在此基础上,邢先生及其家人整理成书。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邢先生的人生经历,还勾勒了邢先生从20岁的翩翩学子到著名语言学家的成长之路,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