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

作者:张皓 薛雅心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2-07-11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张皓 薛雅心)7月9日,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以及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清华大学学报、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多家期刊的专家,围绕现代文学传统与古代文学传统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与文言、新诗研究对传统的理解、当代学人与古代文学传统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

副校长彭南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思索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认识中国古典文学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古典传统与五四传统在今天的意义,都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重要命题。在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传统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进入时代话语,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复古、回到过去,而是发掘传统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的资源,与古为新,对传统进行现代性转化与融合。

主题发言阶段,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关注现代如何想象传统,尤其是如何改写、重写传统。以施蛰存改写的《石秀》与鲁迅改编自传统神话的小说《铸剑》为例,他指出这两部作品对传统的想象与态度契合了五四一代对传统的态度。现代文学借助传统作为自身重建艺术的出发点,进行了“传统”的“现代”重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认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关系,既是审美性话题,也是文化性话题。中国文化传统处于人类文化大传统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主要内容。将百年现代文化纳入传统文化中,便会发现它强化表征了世界文化属性。除了古代文学传统之外,中国文学还应纳入“五四”以来的新传统,对“五四”新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给予高度肯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认为,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一头连着古代文学,一头连着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是承继和延续,与外国文学是碰撞和交流。中国现代文学是创新的,但更是继承的。“五四”文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学,就是在这种“断裂”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继凯教授谈到,中国文学会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会走向中国,这个过程是不断磨合的。借由文化磨合而来的“大现代”文化视野和思想方法,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时代文化的界面,也可以看到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引申而来即是“异而有同”。

我校文学院教授王泽龙认为,文学传统是一种动态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可被阐释的开放体系。中国现代文学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现代文学传统与古代文学传统同在一条文化河流中,古代传统是现代文学的源头、远传统,现代文学是近传统、新传统;文学传统只有在流传、流动中汇聚活水,纳入新潮,才会生生不息。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学院与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联合举办。

(审读人:朱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