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徐俊男 李先军)6月28日,由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历史、思想与变革的全球视野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历史演进、思想创新与当代教育变革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副校长任友洲出席论坛并致辞。
任友洲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托马斯·斯坦利·波克维茨(Thomas S. Popkewitz)颁发“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书。波克维茨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与华中师大的长期合作历程,称“这里是我的学术家园”,赞扬了学校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与蓬勃的创新活力。
论坛上,波克维茨与我校郭元祥教授以“知识观的历史演进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转型”为主题展开对话。波克维茨从社会认识论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知识观从宗教秩序、启蒙运动到现代性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变迁,深刻揭示了知识生产背后的权力逻辑与社会机制;郭元祥则立足教育实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性质、生成与应用的影响,就“如何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整全人的培养”这一命题提出了实践路径与思考,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以“教育社会学:三问三答”为核心,围绕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学科面临的外部生存困境、内在性质焦虑及研究对象界定等关键问题,为学科定位与方法论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王保星教授从“教育思想在哪里”这一命题出发,结合思想史与教育史研究方法,探讨了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逻辑脉络与书写范式,为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深化提供了重要启发。
圆桌论坛期间,来自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制度史”“跨学科视角下的教育史研究”“传统与现代教育关系”等展开多维研讨。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