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熊然)3月23日,“诗坛自成一派 还看桂岳风流——《桂岳诗派》出版发布会”在校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乡村发展协会、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武汉大学以及我校的诗歌研究专家、文学评论家及诗人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桂岳诗派的创作特征、文学史定位及诗歌教育功能等展开深入研讨。

副校长刘宏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桂岳诗派》的出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他对为《桂岳诗派》付出心血的作者、编者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契机,深化对诗歌流派的研究,推动诗歌与多学科的融合,让诗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先生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作为诗歌文明的发祥地,其诗学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桂岳诗派》系统梳理与呈现了荆楚诗歌的流变,不仅勾勒出鄂地诗歌创作场域的空间特质,更通过新生代诗人极具实验性的艺术探索精神,彰显了当代地域文学谱系赓续创新的可能性。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先生认为,《桂岳诗派》实现了古典诗学与现代新诗的互文性对话,其格律体与自由体的美学弥合及多元诗艺融合,呈现出未来性指向。该诗集为汉语诗歌范式转型提供具象参照,具有双重学术价值。

《桂岳诗派》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我校文学院教授王先霈先生详细介绍了诗集的编纂过程和内容特色。他介绍说,华中师范大学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传统源远流长。诗人兼教育家陶军先生以诗性人文教育理念滋养一代学人,为校园文化注入深厚底蕴。《桂岳诗派》新著的问世,既是对前辈精神的传承弘扬,亦是在当代语境下重构诗意教育的价值坐标,其出版具有承前启后、启智育人的重要意义。
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段维教授从个体经验史与学术生成脉络出发,剖析《桂岳诗派》促进当代诗词范式转型与本体论重构的内在逻辑,指出该诗集在学理建构与创作实践层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学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建军通过系统考察《桂岳诗派》的学术渊源、地域文化根基、诗人身份认同机制及多元融合的诗学本源,认为其对当代诗坛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价值,为诗歌共同体研究提供了跨地域、多维度的分析范式。
作者代表发言环节,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邹建军教授阐释了《桂岳诗派》兼具创作主体性、跨域互动性与多元诗学融合的共性特质。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益善认为,《桂岳诗派》作品以乡土意象为内核,构建了接地气的诗学范式。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则从华师求学经历切入,阐述诗派理论的系统性建构过程,并结合创作实践探讨现代诗语的创新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歌工作委员会顾问余仲廉先生致答谢词。他表示,诗歌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了华师百年的精神底蕴。《桂岳诗派》以文脉传承为根基,凝聚师生智慧结晶,既是文化薪火的延续,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它不仅是传统诗学的传承载体,更通过创新表达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成为激励师生共创精神家园的纽带。
(审读人:戴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