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举行

作者:董娱辰 范一宁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4-09-30

华大在线讯(记者 董娱辰 范一宁)9月28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齐聚桂子山,研讨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的文学价值,展望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校党委书记夏立新,湖北省政协原秘书长翟天山,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章建育,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我校原副校长黄永林主持。

刘醒龙新作《听漏》是一部追索楚地精魂,自觉赓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长篇小说。作为“青铜重器系列”三部曲之一,小说通过精巧的情节构建和群像塑造,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不仅展示了小说家对楚文化等博物知识与文明演进的丰富积累和深刻见解,也为新时代文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新发展,呈现出新样貌,其中“文学鄂军”力作迭出,文坛老将与文学新秀不断涌现。刘醒龙作为湖北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其长篇新作《听漏》赓续了《蟠虺》创作理念,深入探讨荆楚文化底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范本。

夏立新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与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回顾了我校中文学科建设和文学人才培养的成果,并表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刘醒龙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人文关怀见长。《听漏》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又一次突破,也是对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探索。期待与会嘉宾能够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繁荣发展。

翟天山强调,刘醒龙的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从《凤凰琴》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切,到《听漏》聚焦青铜文化,体现了小说家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为新时代文学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张士军表示,刘醒龙及其创作是湖北文学的重要代表与名片。《听漏》作为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小说第二部,以独特的考古题材书写,打通历史和当下,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呼应了新时代的考古热潮,也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的鲜活阐释,彰显出他的创作辨识度与独特性。本次研讨会围绕《听漏》展开研讨,是新时代文学创作与新时代文学评论的良性互动。

古新功向关心湖北文学的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感谢,肯定了《听漏》对新时代文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期待更好地挖掘刘醒龙作品的精神和审美内涵,把握当代文学发展趋势,助力新时代湖北文学高质量发展。

章建育回顾了新作《听漏》出版以来,在多次围绕《听漏》展开的研讨与交流中,专家学者与读者对新作《听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小说是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期待此次研讨交流能够助力弘扬荆楚文化、讲好武汉故事。

尹志勇对《听漏》一书的出版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刘醒龙是深度参与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重要作家。《听漏》一经出版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是对新时代文学建设的积极参与,也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力回应。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从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方面深入交流,肯定了刘醒龙及其作品在文学形式创新、现实生活关照、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探究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共论当代文学发展趋势。

闭幕式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先生发表感言,希望《听漏》可以以一种“洋气”的书写,为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学形象输入新的血液。他结合自己在敦煌考察的见闻,重申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是如何在不变的史实面前释读自己的魂灵。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李遇春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文学就是听漏,作家就是听漏工,文学研究人也成了听漏工”,总结了《听漏》对新时代文学的三点贡献: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家国情怀贯穿全篇;二是在自我反思与批判中重构了“君子人格”;三是打破纯文学的文体界限,创造出了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独特语言风格。

本次会议由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江文艺出版社、我校文学院、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我校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

(审读人:桂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