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小作家”与“知名大作家”见面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杨姝 张野溪 编辑:周健 发布日期: 2017-05-17

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杨姝 张野溪)写作有什么用?如何把作文当作一种享受?在华师举办的“楚才小作家”与“知名大作家”见面会上,今年的楚才作文竞赛获奖者将这些问题抛给了在场的作家。

5月14日,“楚才小作家”与“知名大作家”见面会暨华师中小学写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管理培训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湖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我校文学院教授王先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我校文学院教授晓苏,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吴冬三,楚才竞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汉华,我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农出席。

王先霈对这次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同时在致辞中表示,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建设建言献策是职责所在。

朱汉华介绍了今年楚才竞赛的基本情况。今年在13万参赛作品中产生了17个特等奖。3位特等奖得主代表分享了写作的心得体会,并与在场的“大作家”进行了交流。

小学组的张吾墨说,应该怎么样快速打开自己思维的阀门,让笔下滔滔不绝呢?刘醒龙说,写作还需踏实地拿起笔和纸,坚持写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写起文章来自然如鱼得水。

高中组的胡睿涵对如何增强自己关于传统文化的积累提出了疑惑。李向农表示,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对它感兴趣,有兴趣之后才会想去亲近它、了解它。同时,他也承认,现代的教育过多的强调对英语的学习,而怠慢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这种现状能够得到改善,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是水到渠成的事。

“应该如何找到适合孩子的写作素材?”一个家长问道。晓苏做出回应,好的作品分为有趣的和有思想的两类,他以命题作文《左右为难》为例,表达了写作要真诚、说真话、有情调、有美感的思想。

与会专家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点评了特等奖作品。晓苏说,本届比赛的参赛作品体裁多样,小学生的作文富有情趣,大学生作文的选材来自经典、其语言和情怀更具文学性。同时,他也指出初高中学生的作品虽具美感,但其个性较差,文中的议论较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僵硬、描写缺乏细节。他分析,这种倾向可能是受到应试教育挤压的缘故。晓苏以“全村女孩子加起来都没有我姐姐漂亮”为例,说明文学性语言不需要准确科学,更多的是一种感觉。

“小作家”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大作家”一一回答。“写作有什么用?”晓苏回应,写作除了在各类考试中具有实用性外,其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交流感情。作者需调整作文的姿态和角度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包括生活中不同角度的口语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朱汉华也补充,作文是语文的最高形态,是语言、思维、结构、审美能力的综合运用。

“半命题如何选材来使题目有吸引力呢?”朱汉华说,半命题作文的思路很重要,要打开思维,不要局限于常规。他以“口头禅”为例,分享可以按照单双线来写作,还可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口头禅的差别。他认为,不要把思路局限在某个事物、人或时段上,学生也要深入研究事物,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作文好像是作业中的累赘,如何把作文当作一种享受?”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朱俊认为,写作是生活中的一种实用技能,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交流也是一种语言进行的变相写作。把作文当作享受,要注意文章的趣味性,要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热爱生活,不要局限于格式化的写作思路,要先想后写。

本次活动由楚才竞赛委员会、华中师大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