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作者:万美容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5-06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做到八个“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和现实之需,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学说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学生进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知识性教育;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革命性和阶级性,对学生进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的价值性教育。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理论精神的过程中,引导其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造就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讲授科学理论体系的知识内容和基本观点为基础,以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价值取向,“知识性”讲授和“价值性”引导的通约和共存是其特性体现和本质要求。因此,“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体现和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现实之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受“知识”与“价值”二分理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实践上出现的“知识性”与“价值性”分离以及表现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上的“各执一端”与“不可通约和共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和目标达成。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理论课教师要么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只对其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研究、“深刻的”理解或“正确的”认识,以“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等来淡化或否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要么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信仰体系,不加消化吸收的囫囵式崇拜,其结果必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建构的“失真”或价值建构的“失落”、“贬值”等信仰危机状态。因此,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困境和难题的必由之路和超越之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知识性与价值性、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授是基础,价值引导是目的。夯实科学理论知识传授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枯燥乏味、空洞虚无的价值说教,用真理之光照耀学生心智,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始终坚持价值引导这个目的,用价值之美浸润学生心灵,才能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使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始终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将知识的传授置于科学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应当成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遵循。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立足理论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教育者人格之美,激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内在需求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行动;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大舞台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价值之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体验,坚定四个自信,巩固价值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教化的重要力量,要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离开现实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履行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阐明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与真理属性,通过科学理性思维构建新时代青少年的智慧之基与德性之塔。同时,也要求教师明确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世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帮助青少年学生建构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精神世界,确立科学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