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学生心里去,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改革创新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的动力,使其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目标。那么,改什么?怎么改?在我看来提高思想性和理论性要在改革内容上下功夫,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则要在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概括起来就是4个字:揉、合、融、分。
一是揉,把真理掰开了揉碎了讲,让学生心服口服。我们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能不能以满满的底气和自信站在讲台上,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经得住学生的提问。我们要做不怕学生问,经得起学生问,见问则喜的老师。学生的困惑点、社会的热点痛点、理论的难点,这三者往往有很高的契合度。如果教师自己都疑惑重重,搞不懂弄不通,在学生的问题面前自然是语焉不详甚至顾左右而言它,何谈把信仰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清,视野要广,唯有此才能直面国际国内大势,才能直面社会热点难点,才能直面青年学生困惑,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清讲透。
二是“合”,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举全校、全社会之力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仅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更需要“合”来助力。一是合全校之力,树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不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旨归。二是合全社会之力,形成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政课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要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合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拓展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是“融”,把思政课融入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课堂进行共享式教学。思政课要积极面对,迎接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 “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信息化教学之路。一是依托我校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实现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打造一批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对学生实行云平台线上线下全程教学,并基于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和过程监管;用互联网+支撑教学评价创新。二是尝试 “信息时代共享式思政教育”,通过“同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电视公开课、网络直播名家导读经典、微信公众号打造思政第二课堂等多样化的方式让优质思想为更多人分享,实现从“一人苦读”到“大众共读”。
四是“分”,以分众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分众化教学模式正是从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出发,根据学生专业学科、思维特点、知识构成等因素将其分为不同大类,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守正创新讲好思政课,是新时代对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释疑解惑上下功夫,在改进创新教法上下功夫,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