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谱写志愿服务“育人三重奏”

作者:张紫微 王晓云 肖琼琼 编辑:毛军刚 发布日期: 2022-07-17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张紫微 王晓云 肖琼琼)对于11岁男孩梅宇洋来说,今年夏天来临之前,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用奶奶的手机听音乐。而今,这个来自荆州市松滋市街河市镇新星村的五年级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第一次感受到音乐课的魅力。

教育学院2022级学生邓妙,如今站上讲台教授学生乐理知识、带唱红色歌曲,自信而从容。在支教过程中,她的梦想蓝图也逐渐清晰——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而在暑假之前,她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多来自于课本。是邓妙身后的支教项目“彩虹行动”把二者紧紧地扭在一起,改变了彼此。

今年,教育学院与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共同启动留守流动儿童帮扶行动“彩虹行动”,在院内选拔70余名优秀志愿者分赴全省10个乡村支教点,开展为期十天的支教,旨在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融入思政教育、地方特色、家庭教育理念,谱写乡村振兴路上的教育“三重奏”。

融入思政教育——

在志愿服务中唱响“主旋律”

“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星意味着中国各阶级人民一心向党,党徽上的镰刀代表工人阶级,锤头象征农民阶级。”在随州市随县洪山镇第一中学,支教老师张嘉倩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解五星红旗和党徽的深刻内涵,并向其演示水粉画的来源与绘画技巧。

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接触水粉彩笔的四年级学生张思言很快就画好了她的作品,“蓝蓝的天空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就是我心中的党和国家。”张思言如是阐述她的作品。在同学们的画笔下,一幅幅描绘爱党向国的五彩作品悄然诞生。

支教队随州分队将红色文化融入美育课堂,这是教育学院在志愿服务中唱响红色“主旋律”的一个缩影。该院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把红色课堂开到实践基地上,把爱国奋斗的种子埋在了学生心间。

荆门分队开设电影赏析课,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红色爱国电影,并引导围绕“怎样才是爱国”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培育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仙桃分队带领学生前往陈场镇胡幼松烈士纪念馆,了解胡幼松烈士的生平以及丰功伟绩,在实践中汲取榜样力量;松滋分队通过开设人文地理课,讲述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同学们动情地唱起《七子之歌》,爱国旋律回荡在耳边……

融入本土特色——

在志愿服务中唱好“交响曲”

初到恩施市宣恩县椒园镇时,恩施分队的八名志愿者有些苦恼:恩施作为一个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州,极具民族特色,该如何为当地学生带来既贴近生活又能传递丰富知识的课程?

在实践中,该队用“恩施印象”“创意民族手工课程”等课程给出了她们的答卷。“幺妹儿带你慢慢儿耍,清江两岸美如画,云蒸雾绕慢慢儿看,悬崖峭壁慢慢儿爬……”在“恩施印象”课上,学生们自告奋勇当起“小老师”,现场教学民族舞蹈 “幺妹带你耍”。 孩子们跟随音乐轻轻哼唱,动作热情有力,就连4岁的小朋友都能完整记住动作。

在创意民族手工课上,志愿者赵芳娜引导同学们分组制作土家族吊脚楼模型、描绘土家族传统服饰、创作苗族姑娘形象。在老师的指导下,穿着民族服饰的三年级学生张荟云用彩笔描绘出了她心中的土家族传统服饰。“以前很少注意到家乡的建筑、风俗或是服饰,直到支教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我才发现恩施真的很美!”张荟云说。

让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结合本土特色开设课程,是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历年来坚持的方向。“只有运用教育学知识与理念,并深入挖掘当地资源来打造本土化课程,才能增强受教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志愿者在实践中学习本土课程的构建策略,提升教学技能。”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融入家庭教育理念——

在志愿服务中演绎“协奏曲”

“孩子经常玩手机管不住该怎么办?孩子的心思不肯放在学习上怎么办?孩子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如何应对?……”走进松滋市街河市镇新星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志愿者岳浩文结合家访调查结果,向二十余名“特殊的学生”抛出一连串疑问。随后,结合去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为这二十余名农村学生的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宣讲课。

这是支教队松滋分队课堂上的一幕。支教队长陈婷表示,学生需要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农村家长也需要了解教育政策、更新教育理念。因此家庭教育宣讲作为本次彩虹行动中的重要一环,也被纳入了课程规划之中。

五年级学生刘雅莉的妈妈彭女士表示,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辅导不了孩子,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她非常头疼。“浩文老师的家庭教育课堂就像及时雨一样,让我了解到家长学习进阶的渠道,明晰了家庭教育方向。”彭女士说。

除家庭教育宣讲课程外,教育学院还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展开 “万家十年”家庭教育调查,组织各队志愿者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了解家庭教育现状,为后续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下一步,教育学院将以本次“彩虹行动”为抓手,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为学院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以项目化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去。同时,将社会实践与家庭教育普法宣传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审读人:苏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