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长河那端
作者:洪弋乔编辑:刘佳怡
发布日期 2020-10-29 19:31:31

读此《长河》,意蕴无穷,回味亦无穷。

初识沈从文先生,完完全全是先被其名字吸引。直到后来读了《边城》,方才体会到其作品中蕴含的美与平凡。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实在是太过于绚丽,绚丽到我虽然没有去过,却时常怀念起那里瓦蓝的天,澄澈的水。因为沈先生的文字,湘西,成了我年少时期最向往的地方。

渐渐开始了解沈从文先生此人后,我看到他的真与善,看到他的隐忍,还有他对兆和的爱情。起初我讶于一个文化水平相对来讲不是那么高的人,竟然能写出这样充满灵气的东西昭示给世人看,但在不断探索中我渐渐发现,是一段段特殊的经历,让他的文字变得不平凡。他曾在沅陵充过军,也曾在湘川一带流徙,在那段时间里,他看到的,感受到的风物,都成了他一生的钟情。而这份独特的经历,也为他之后的乡土文学埋下了深深的根。

我总是想,真实的沈先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总是习惯于将看到的先生和我想象的进行比对,在不断地比照真实与想象的过程中,我多希望自己是个与先生熟识的人。直到后来看到张充和女土的挽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方才觉得,这段话也许才是真真概括了他这一生。

沈先生的文字总是以细腻见长,轻盈却并不沉重,也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凭借精彩的情节取胜的故事相比,确实看起来没那么有竞争力。但是先生的文字胜在一份真,一份纯,一份平实,读之总能让人心定。像先生这样在山水中生长的人,总是有山水的灵气在的,山水是飘飘而然的,所以文字也应是这样。经历过苦难,经历过文革,却仍然能执着于对美和故乡的追求,他虽平凡,却不普通。

《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本小说,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听过它,或者是听过却没有读过它。而与先生所有的作品比之,也并不是那么出色。可是每次听到《长河》的故事,我都仿佛能感受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缓缓向前流动,水势不大但胜在清澈,河面平静没有波澜,就这样不曾停歇地流淌着。两岸的河沿上是大片大片的水草,水草下面有藏匿于其中的小鱼和小虾。顺着河流慢慢回溯。这场景也被慢慢拉长,最后定格在了尽头的一个太阳。这充满了自然之美的场景总是让人觉得,很多时候,被万人熟知的固然好,但是那些光芒之下的,也值得我们纪念。

《长河》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已经是很好了。

辰河是沅水支流,其中部有个小口岸名为吕家坪,坪上住着商会会长和保安队。河下游约四里有一个小土坡,名唤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枫木树下摆摊守坳的,是个饱经沧桑的老水手。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有一大片橘子园,橘子园主人滕长顺有个女儿夭夭,活泼可爱,聪明机敏。某天老水手从两个赶路的乡下人口中听说“新生活”的来临,对此有了一点“担忧”,而《长河》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其实读过之后我发现,《长河》从创作之初,就不打算用一种宏大的主题或波澜壮阔的情节取胜,除了买橘子一段,故事基本都在平淡的叙述中展开,更像是湘西人一天生活的铺叙。先生通过对湘西自然世界的还原,在平平淡淡地叙述中体现风土人情。向我们展现在时代的浪潮下,新生活来临时,一个乡村的变与不变。而说到湘西,我们不免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边城》。事实上,《边城》与《长河》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是一个充满了宁静与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人心纯净。朴实真挚。而后者却是一个善恶交替的世界,既有充满人情美的生活方式,洋溢着热情,自然与和谐;也有官僚贪腐,官民争利,充斥着不满,贪婪与迷信。在《长河》中,沈先生没有回避这样所谓的丑陋,他写对女子的歧视,人性的矛盾,新旧思想的冲击,社会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压迫。在人与地缓慢的叙述中,饱含了作者对乡土之下,人心之上变化的讽刺与淳朴乡情失却的不安。

但往往正是因为这样,我反而会更加地偏爱《长河》。现实总是伴随着真实而生,因为有缺憾,反而有牵挂与感悟。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理想当中,实际总是伴有伪善与彷徨,大多数湘西人在新生活的冲击中不断被动地接受顺从,却还是难得地保有着简单与真诚。而凡事也都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慢慢地转好,这样的状态,反而更能让人相信。

沈从文先生其文清新平淡,对于一个小城的白描,更是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其“沈氏风格”,即不饰雕琢地体现细微之处。而我能想到的大概是《长河》中的那段话:“看看对河萝卜溪一带,半包裹在夜雾中,如已沉睡,只剩下几点儿摇曳不定灯光在丛树薄林间。河下也有几点灯光微微闪动。滩水在静夜里很响,更远处大山,有一片野烧,延展移动,忽明忽灭。”从那之后,我几乎所有关于夜里看山的瞬间,都有了带入的文字。

我常常想,像沈从文这样的人,大多容易依赖于自己对于美的片刻体悟,恣意潇洒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和心理,拗在其中以近乎于偏执的态度热爱自己的湘西。可是在《长河》里,我却经常能够感受到先生的矛盾,与那种曾经拥有过却失去的惘然。《长河》中的人与事都在改变,而长河外的人的记忆也是大不如前。此故乡非彼故乡,这样的天差地别,如城墙的砖瓦一样不断剥落和凉水泼头般让人清醒。再也回不去,这是多么惆怅的经历。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河》才让我们的灵魂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而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变化,是平庸还是随和,这些东西说不出,看到别人惆怅我更加容易哑口无言。可是夭夭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老水手也说过:“好风水,龙脉走了,要来的你尽管来,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草草热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势头恰如长河,赤诚奔淌,从不回头。与其纠结于改变,不如在改变中寻求不变。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长河》,教会我的道理。

我怀着一颗热切的心来写下这些文字,而写下它们的初衷,也不过是简单地希望这个故事能在读者心里留下一点痕迹。我所认为的《长河》,不应囿于情节是否吸引,而是应该透过那些文字,看到湘西的简单和不简单。

作为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本小说,除了诗一样的文字,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其无穷魅力也在于并未完成的故事。有无穷便有无尽的想象。生命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我们都是在河两岸栖息的人,不断地在流逝中学会释然。顺着河流的方向,寻找其独有的乐趣,在那些川流不息流淌下去的日子里,我们最终一定能看到一个明晃晃的太阳。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