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再现——主旋律电影唱响的中国故事
作者:陈日曦 刘璇编辑:郑雯斐
发布日期 2019-10-31 19:23:30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国家建设事业甘之如饴、无怨无悔;他们用一生幸福换来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我和我的祖国》中平凡而真实的感动,《中国机长》中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蓝天奇迹,《攀登者》中茫茫雪地里孤单而坚定的脚步,《湄公河行动》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中国战士……每部电影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让我们走进这些主旋律电影,了解它们背后的真实故事,体会那份别样的震撼与感动。

《我和我的祖国》:且以平凡观盛世

1949年9月30日夜,黄渤饰演的工程师为了修复旗杆的自动升降装置,努力克服自身的恐高症,冒险爬上了22.5米高的旗杆。真实情况与电影情节或许不尽相同,但是在那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背后,确实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林治远。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十分匮乏,林治远先生是为数不多的工程设计大师之一。1949年,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而那面红旗的旗杆正是由林治远亲手设计施工完成的。这根旗杆陪伴着新中国走过了42个春秋,如今,它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向更多的人默默诉说着那一年国庆前夜的紧张与自豪。林治远先生虽然只是为开国大典某一环节的万无一失贡献了一份力,但他恰是无数为开国大典付出艰辛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一时间欢呼的人群涌上街头巷尾。而当时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正是这场伟大工程的参与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好不容易与妻子再度重逢却因受到核辐射而染上癌症,一年之后便匆匆告别人世。二人结婚三十三载,却只相伴了五年。邓稼先先生的经历在当年那个伟大的团队中并不是个例,那些深入西北荒漠的科技工作者几乎人人都与外界处于失联的状态。《相遇》中的主人公高远虽然只是核武器团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人员,但他足以成为这个团队的代表。

平凡与真实是影片自始至终的叙事特色。《夺冠》站在一个生活在弄堂里的小男孩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的骄傲,传递了让体坛肃然起敬的女排精神。《回归》还原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盛况,盛况之下,是外交人员、军人、警察乃至普通市民的戮力同心。《北京你好》一边回味着2008年的奥运盛典,一边怀念着汶川大地震中的受难同胞,用诙谐幽默的镜头将小市民的生活与国家的富强之路联系在了一起。《护航》凸显了“备飞”女飞行员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白昼流星》用航空航天与扶贫事业的进步改写了西北穷苦少年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或做着平凡的事业,或扮演着平凡的角色,或怀着平凡的心态,但历史现实中的他们,却又因为推动了盛世的到来而显得如此伟大。倘若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当下,或许就会发现,影片背后的故事恰恰是因为这中华盛世而显得如此真实可感。

《中国机长》:用生命守护生命

“四川8663,成都在叫你。”《中国机长》上映之后,这句台词几乎火遍了全网。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的川航事件改编而成的,但在现实情况中,川航遭遇的困境远比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更加凶险。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搭载119名乘客由重庆飞往拉萨。对于机长刘传健而言,这本是一次普通的航行。但谁都没有料到,飞行半小时后,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轰”的一声爆裂,副驾驶徐瑞辰瞬间被强风吸出窗外,半个身子悬挂在机舱外。

电影中出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景——飞机剧烈震动,乘客情绪失控,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这些其实都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再现。更为惊险的是,位于32000英尺高空的飞机,由于风挡脱落,驾驶舱内的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空气中的氧饱和度仅有55%,如此的环境条件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失去意识甚至生命。

有专家解释,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总共存在36处潜在的操作失误,一旦有一步出错,就可能万劫不复。尽管当时机舱的环境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尽管大量仪表都已经损坏,但刘传健机长依旧避免了所有的操作失误,成功将所有乘客与机组人员安全地带到地面。后方的乘务人员则一边稳定着乘客的情绪,一边组织着乘客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前后方的默契配合,创造了这次“世界级”的奇迹。影片的结尾,调查人员的那句“怎么这么牛啊”,恰恰是对川航8633全体机组人员最真实的概括。

电影用扣人心弦的情节诠释了何谓“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现实中的川航机组人员以一次奇迹将自己的职业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用生命守护生命,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蓝天成了更加安全的载体。

《攀登者》:他们登的不是珠峰,是国家的尊严

“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幽深的黑夜里,一座座巍然的雪山安静屹立着;皑皑的雪山中,一阵阵狂风凛冽地吹过每一寸土地;崎岖的草地上,一丝丝星星点点的灯光微弱地闪烁着。帐篷里,几个精疲力竭的男人裹着早已被风吹得冰冷的睡袋。他们蜷缩着,闭着眼,身体不自觉颤动所发出的声音,正配合着冷风,在这个再寻常不过的雪山之夜歌唱。

画面一帧一帧闪过观众的脑海,风声、踏雪声、哈气取暖声......一遍一遍回响在耳畔。就连我们,也不自觉地被这些画面和声音牵引着,走进了《攀登者》背后的故事。

故事始于1960年的那个初春,面对邻国尼泊尔的主权挑衅,214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开启了人类史上最艰难的一次珠峰攀登。他们克服了装备、天气、地域等一切困难,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来到了世界公认的“无法逾越的天险”——第二台阶。到达这一地点的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和刘连满四人。他们不惧氧气的不足和零下30度霜雪对双脚的伤害,采用人梯的方式成功登顶。他们环顾四周,目之所及全山匍匐,再无更高可攀了。

脚下便是珠峰之巅。19个小时的风雨兼程,北坡攀登成功!

但由于夜间无法录像,他们没能拍下视频证明这一切。面对西方国家的不屑与否认,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发。这一次,他们在顶峰足足停留了70分钟,并留下了无法反驳的证据——一块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字样的重达5公斤的测绘用金属觇标。他们以此测出了珠峰8848.43米的标准海拔高度。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从此,中国登山队,甚至是全中国人不再为此蒙羞;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撼动中国在珠峰上的地位。先辈们用生命夺回的国家尊严,已经深深刻在珠峰顶上的雪地里,永不磨灭。

《湄公河行动》: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国庆档一部部爱国影片的热映,唤起了观众们的爱国热忱,这也让我不觉想起2016年同样引发热议的电影《湄公河行动》。该影片共收获了11.88亿的票房,这不仅归功于良好的制作班底,影片背后的真实故事更是让人们在听过之后不禁为之叹息,落泪。

2011年10月5日,中国籍船只“华平号”和缅甸籍船只“玉兴8号”在湄公河流域被两艘不明身份的武装快艇劫持。直至17日,12名中国船员的遗体被找到,剩余一人依旧下落不明。事件一经传出,随即引发轩然大波。

中方第一时间联系泰国、老挝等国家进行高层会谈,并派出公安精英彻查此案。在随后几十天的调查中,中国警方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逐步找到了幕后真凶,锁定凶手是由缅甸佤邦毒枭诺坎指挥的贩毒集团。

直到2012年7月2日,“10·5”案件主犯糯康等犯罪嫌疑人被悉数抓获。经法官判决,确定了糯康集团为报复缅甸军队征用中国船只清剿该集团,预谋策划劫持中国船只、杀害中国船员,并在船上放置毒品栽赃陷害船员的事实。

这是中国警察第一次海外执法,他们承受着各国压力,奔走在另一片土地上,风餐露宿,不仅仅是为了给13名罹难的同胞及其家属交代,更是为了给13亿中国人民一个交代。同时,这次跨国执法,也见证了中国的日益强大,我们的国家再也不是那个饱受欺凌无力反抗的国家了。

时至今日,中国护照背后的那句话已成为了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