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院:旗帜心中扬 战“疫”共同扛
作者:编辑:党波涛
发布日期 2020-02-21 21:11:19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农村研究院认真落实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号召组织全体师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一个多月来,师生们或参加志愿服务、或积极募资捐款、或提出专业建议、或坚持科学研究,纷纷以实际行动在“疫”线贡献力量。

投身志愿服务,争做战“疫”先锋

“作为一名武汉人,能在抗击疫情的家乡保卫战中出一份力,是我最大的心愿。”2019级硕士研究生谢放得知雷神山医院负压隔离病房验收检测小组缺人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志愿服务工作。2月7日,经过紧急培训,谢放就跟随专业人员开展现场作业。扛设备、领耗材、做记录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表示:“随时听候组织调遣,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谢放参加雷神山医院建设志愿服务工作

2月5日,家住邹平市九户镇的张恒同学主动向村两委报到,积极投身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村口站岗控制人员流动、为居家隔离的家庭送菜送水、在村庄各处喷洒消毒液......都是他的工作内容。张恒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有责任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金海老师主动报名单位应急联系人,及时为校内老师送去口罩。

陈军亚、胡平江等老师主动报名参加党员突击队,陈军亚教授虽然住在校外,但毅然出门为校内老同志购买并送菜到家。

主动募资捐款,传递爱心能量

“了解的越多,越是感到自己的渺小,欣慰的是至少从无能为力到了力所能及,虽然杯水车薪但也还在为之努力。”周珊同学家住武汉,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加入了“悉尼志愿小组”,主要负责对接武汉医院和协调物流,保证把募集到的医疗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人手上。她现在的微信好友里有湖北各地的医生、志愿者,还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

刘媛苑是一名准毕业生,年前已经成功签约了一份教师的工作。2月15日是她的生日,她许的愿望是“汇总我1995-2020年的好运气祈祷中国疫情结束”。生日当天,父亲以她的名义专门为武汉疫情防控捐款。

刘爽、易安、裴朝阳、方帅等同学,自发通过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捐献爱心。“心系武汉!心系华师!天佑中华!”等寄语表达了返家学生们对母校的牵挂和支持。

周珊参加志愿小组时的部分联络信息截图刘媛苑朋友圈照片

发扬资政传统,开展建言防“疫”

作为教育部签约智库,中农院师生长期参与资政服务。本次疫情发生后,张大维副教授积极建言献策,独立撰写咨询报告《新型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短板和对策》和《借宿舍、搭帐篷、征宾馆和调医生——“四管齐下”解方舱医院之“困”》,由学校社科处报送相关部门。同时,张大维还带领研究生集体攻关,研究撰写了《关于湖北应对治理体系和能力大考的五条建议》《拐点出现后如何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等专门报告。

田先红教授是我院2019年引进的高端人才,长期从事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疫情爆发后,他就农村防疫和基层防疫中存在的不足、现代公共卫生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和《探索与争鸣杂志》等媒体采访,发表专业观点。

余孝东博士在居家隔离观察期间,针对当地暴露出的防控信息发布不及时、公开不到位等短板,及时通过电话给当地防控指挥部提建议,部分建议被迅速采纳。

开展研攻关坚持学术战“疫”

龚丽兰、刘燕、徐娅楠是我院的三位博士,年前她们都选择了留校继续攻关科研。刘燕研究的是传统时期海南黎族的治理问题,她说自己的研究内容有现实关照意义,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都有责任,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疫情,日前她还接受了《光明日报》的采访。

返家的研究生张航和吴春来同学,就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学术思考,分别撰写并发表笔谈文章《外查下的自报:一条“自投罗网”的“漏网之鱼”》《理解疫情防治中的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与过程》,既是对疫情防控的学术观察,也是科学研究的学术自觉。

学院博士生发表的笔谈文章部分截图

坚持线上办公,好服务战“疫”

防控期间,学院全体工作人员都在家坚守岗位,在线办公。行政服务团队积极协调处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为师生提供服务保障,同时,为了迎接学科评估和基地评估,早早地开始了线上数据填报和各项准备工作。

教学培养团队制定应急教学方案,组织建立了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保证我院“停学不停课”工作顺利开展,现正在积极准备毕业生论文答辩事务。

学生工作团队每天坚持研究生健康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第一时间跟进处置;研究生干部主动联系关心同学,积极为大家做好心理服务。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