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介愚:一位不忘初心与使命的共产党人
作者:编辑:周健
发布日期 2020-01-11 20:02:03

翻开这张老照片,看到他忠厚朴实的样貌,很多老华师人都感到亲切。尽管已经离开人世近30年了,他的故事和精神仍然在桂子山上传颂。他就是刘介愚同志。德高望重的他,被华师人亲切而又尊敬地称作——介公。

刘介愚1909年出生于山城重庆。从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一生追求光明。1935年,年仅26岁的他就敢在报纸上发文抨击军阀。1937年,和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他辗转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此后,他奔赴冀东敌后长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曾任冀热察区县委书记、县长,平北专署专员等职;1946年,协助成仿吾同志从事华北联合大学复校工作;1948年支援中原大学建校,任一部主任;中原大学南迁武汉时,留任河南大学教务长;1953年任中南行政区教育局副局长。青年时期的介公,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将后半生全部献给了共和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1954年,刘介愚调任华中师范学院主持党政工作,先后任党委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从此就和华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里原来只是一座名为“鬼子山”的荒山野岭。正是他灵机一动,取了一个谐音名——“桂子山”,并让人在学校栽满桂花树,使之成为享誉江城的赏桂胜地,更成为校友不能忘却的精神家园。

担任高校领导几十年,刘介愚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多次婉言谢绝学校的福利住房。当学校遇到困难需要裁减人员的时候,他第一个将自己的夫人从一附中裁减。为了华师的发展,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晚年的他,拿出毕生积蓄9000多元,坚持借钱凑齐10000元全部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

刘介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学校做了许多艰苦而细微的工作,取得了师生公认的重大成就。他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认为所有青年教师都要过基础关、教学关、外语关、中学关、科研关,以章开沅、刘连寿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在他指引的正确道路上成长起来。他提出“三花”精神,即教学之花、科研之花、团结之花,并且建议学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让“三花”在华师常开不败。他注重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凝练,对师范生提出渊博的学问、教育学知识、言传身教的学风、采用启发自学、实验室教学的方法四个要求。

刘介愚许身革命60年,躬行教育40春。他不仅目睹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也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今天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风格。作为经院系调整重组的华师近七十年历史上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时间长、威信高、贡献大,且影响深远者,刘介愚是老一辈有着红色基因的优秀共产党人的楷模,也是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典范。忆及这样一位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党的领导干部,这样一位谦逊务实、懂得高等教育规律、为学校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老领导,“老华师”们无不充满敬意,深情缅怀。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漫步在林荫道上,遥想当年介公和他的同事们如何在这里开山、筑路、植树;驻足图书馆前,凝望介公书写的“图书馆”三个遒劲大字,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介公以及那一辈学校老领导,“虽已完全退出舞台,但他们的伟大劳绩,永远铭刻于昙华林、桂子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眼前这满山葱绿,气象万千,蕴藏着世代流传的华师精神,其中就包含他们自身的博雅与刚毅品格,值得后来者永远铭记、传承与发扬光大。”正所谓“白云飞去青山在,青山常在白云中”。

新时代党对高校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介公作为桂子山上的榜样,用其一生诠释了作为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深刻内涵。介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华师人奋勇前行。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