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城环学院历史医学地理团队成果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 揭晓我国疫灾流行的时空规律
作者:城轩编辑:胡找心
发布日期 2020-03-25 14:11:19

近日,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医学地理学团队龚胜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谢建超博士、陈发虎院士、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2200年来我国瘟疫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一文,揭晓了我国自秦朝以来的疫灾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过去2200年来,我国疫灾在时间上是寒冷期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疫灾相对稀少;在空间上是东南暖湿地区疫灾多发,西北冷干地区疫灾少发,总体是人口流动性大和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疫灾多发。

疫灾是瘟疫灾害的简称,它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生物灾害。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疫”字,我国现存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疫灾与动物关系的记录。

据研究,疫灾流行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过去2200年来,疫灾多发于春、夏、秋三季,不过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疫灾的季节性特征趋于淡化。长期来看,疫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升,但波动较大,两汉时期约20年一流行,魏晋南北朝约5年一流行,北宋时期约3年一流行,民国时期则年年都有流行。还有,疫灾发生的频率与自然的(温度、降水和尘暴)和非自然(人口、战争)的因素都有关系。暖湿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疫灾少发;冷干时期灾害频发,战争连绵,疫灾多发。因此,稳定的社会和强有力的政府治理是减少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

文章认为,人类始终面临着来自自然界的威胁,致病微生物就是其中之一;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认识历史上疫灾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对当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该文以《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为史料基础,该汇编积二十年之功完成,共5卷280万字,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中国瘟疫史料数据库。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