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夹里的东西,不是用来吃灰的
作者:洪弋乔编辑:康瑞昉
发布日期 2021-05-14 13:05:52

不知道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的现象:在知乎、B站上看到学习的干货和视频、健身的方法、知识的科普......我们总是将它放在收藏夹里,当时想着以后再看的我们,之后却再也没有打开过。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我们总是习惯用“没时间看”四个字来搪塞后来的自己。那些视频和文章,拿来、点开、顺手丢进收藏夹、蒙上灰尘、放进回忆,而能够关于我们曾经浏览过的证据,只有收藏时左下角被点亮的一颗星星。

“没时间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一直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遗忘的确是最直接的因素。当我们面对那些自己非常喜欢的文章或者视频时,也许在那一刻确实产生了收藏的冲动,可是到了第二天,那股“喜爱之意”也就开始慢慢开始消失。虽然当时那视频那文章确实很好,可是我却再也不能唤起最开始的那种热情。当我们再次想起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彻底没有“喜爱之意”了。

这个时代的信息总是那么多,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全新的东西。各种公众号的推文、精品文章、短视频到处都是。信息太多,新鲜事物就多,而那些新鲜的事物往往都比“已经看过的老旧事物”更加吸引人。在这些新鲜事物的获取过程中,我们也正在面临着一种变相的“知识焦虑”。总觉得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自己缺失的,想要将他们暂时保存下来,只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我们总是埋着头谋未来,在喘息的时候不停地接受着这世界上杂乱却又完全无序的东西。可是这些知识如果不能够为我们所用,那它们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无效信息。它们所存在的价值就只是日复一日地放在我们的收藏夹里,静静等待着最终被删除键清理掉的那一天,回归自己的本位,丝毫不能变现出一点剩余的价值。

收藏的意义是让我们温故知新,加强记忆。我们收藏的目的也理应如此。那些“对我们大有用处”的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放在那里而不去利用,确实是一种损失。在知识的涉猎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保证所看到的每一条信息都是适合自己,为我们所用的,所以对于那些有用的知识信息,与其将它们放在收藏夹里“吃灰”,还不如在浏览的瞬间就将它们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来的更直接有效。

同寝室的端端正在适应着将“可用”变成“有用”的转变。端端表示,自己有一套独特的收藏方式。当她在浏览过程中发现了有用的东西,就简要提取关键信息,将它整理在本子上,并时常翻阅。“当网站的虚拟变成本子中的现实,这会时刻提醒我去翻阅这些知识。”此外,端端还很喜欢将视频变成文章,“我会总结自己看完视频之后的感受和体会,无论是几句话还是一篇文章,对我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当下的知识焦虑让我们总是希望将看到的所有内容为自己所用,收藏其实也是单方面宣布自己的知识的占有权的一种外化表现。我们不要盲目地将希望寄托在“我会看”的美梦里,因为如果从来不看收藏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试图打破和改变这种习惯,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会释然。尽可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汲取自己所要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我去看”的概率,与知识建立起一定的连接,而非放在收藏夹里充当候补。

当我们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逐渐拥有属于自己的脉络,相信收藏夹也将不再蒙尘。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