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社交应回归自我
作者:周嘉祥编辑:陈培浩
发布日期 2020-12-30 10:20:54

当今时代,如果把生活比作太阳系,那么社交媒体便是其中的太阳。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不论我们有没有倦怠,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社交媒体紧紧粘合,难以分离。

不久前的马保国闹剧火爆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马保国现象”。事实上,受众集体无意识的玩梗心理在这一闹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耗子尾汁”、“年轻人不讲武德”、“啪的一下,很快啊”等马保国梗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霸占了各大网络媒体的版面,马保国梗在QQ、微信等社交媒体,甚至屏幕外的现实交流中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我们袭来。马保国梗就像是一个徘徊在社交中的幽灵,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它狞厉的呼号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耳畔。随着社交媒体渗透进所有人的每一天、每小时、甚至每一刻,这些年来网络世界诞生的类似幽灵绝不止“马保国”一个,“马保国”不是开始,也远远不是结束。

我们一般使用的社交媒体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类似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以个人发表为中心的社交媒体;另一种是贴吧、论坛式的,以社群交流为中心的社交媒体。在使用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媒体平台时,存在着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每个人都在塑造着他人心目中“美好人生”的典范形象;另一方面,每个人又为他人发的朋友圈而“羡慕嫉妒恨”。戈夫曼的“情景决定论”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处于前台时,人们会为满足观众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期待而做出表演;而在后台时,则会放松下来,展现真实的自我。社交媒体方兴之时,朋友圈中大都是熟人,我们可以自在地抒发自己真情实感,此时的朋友圈在我们心中被定义为“后台”。而随着好友的增加,弱关系好友占据了主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朋友圈内容来评判和定义“你”,“印象管理”的本能逼迫人们从“后台”的放松状态转到“前台”的紧张状态。

人们的自我认知常常建立在社会比较上,朋友圈中的消息也往往是经过一番修葺加工后的光鲜亮丽的内容。这更容易让我们社会比较中丧失自信,产生消极、不全面的自我认知。当我们尝试参与社群式的社交媒体时,我们常常需要给自己打上标签,将自我表达与社群文化保持高度一致。对于社群外的人来看,这似乎是个性的展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只是利用符号构建出一个自我虚拟人格,以此来达到彰显个性的目的。从“马保国”到“69岁的老同志”、从“小猪佩奇”到“社会人”、从“葛优瘫”到“佛系”……这些事件为网络社交的符号语言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前文本,以这些为本的网络社交符号,传递着超越符号本体的深意。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皮尔斯认为,符号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他人释意,符号的意义只有在解释互动中才能生成。比如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对微信中的“微笑”表情有迥然不同的释意。大多数情况下,符号在网络社交中的隐喻涵义不是符号的使用者可以完全控制的,这种被动的使用方式往往让网络社交自我符号变成了网络文化社群的投名状。此时,符号蕴含的更多是对网络文化社群期待的回应。例如,腾讯视频网络综艺《创造101》选手王菊通过“菊外人”的情感区隔,为粉丝建构网络社群,将非支持者排斥在社群之外,为避免成为被社群孤立的“局外人”, 寻找社群身份认同感,不少人使用“菊姐”头像或转发“菊姐” 表情包,通过符号认同加人社群共同体。

网络社交不限时空的性质让每个人在一种“被凝视”的状态下,个人的言行时刻暴露。“佛系”表情包风靡,但“佛系”实非当代中国青年真实的生活态度,只是社交网络中自我的符号上演。个体盲目接受甚至主动迎合网络社交附加的各种角色设定,而真实的自我则被拋进了焦虑和迷失的深渊。符号从表情达意的自我宣泄方式,变成了无病呻吟的从众工具。这形成了一种“符号暴力”,自我人格的建构被符号裹挟,并且这种趋势逐渐下沉,侵入到我们的现实交流中。

网络社交区别于现实社交的最大特征是社交情境的崩塌。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而情境是自我的“主我”和“客我”互动的场所,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顺应不同的社会规范,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正是从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呈现和定义的。但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认知建构过分依赖“客我”,大多数发动态的人都会非常注重他人的点赞和评论,大部分网络社群的参与者仅仅扮演着“没有感情的复读机”角色。

许多时候,网络社交中我们面对的交流对象不再像现实交流一样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一条动态、一个评论的潜在交流范围可能涵盖了许多阶层、亲缘关系内外、兴趣交集内外的成千上万人。跨越多种情境的交流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从情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从而引发自我认知的模糊和行为的混乱。

可以说,网络社交模式已然广泛地沉入了现实,日常社交语境崩塌,多元的社交互动方式坍缩为印象管理焦虑下的自我装潢表演和社群认同的符号互动仪式。人们习惯了泛化而浮于表面的社交,部分丧失了搭建深度社交关系、寻求情感回报与寄托的能力。

社交媒体技术的目的本是作为工具让人们更好的生活,而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异于其创造者本身的力量来束缚人、支配人。当我们被网络和现实中铺天盖地的“耗子尾汁”、“阴阳怪气”淹没时;当我们用漫长的时间构思朋友圈并焦虑地等待反馈时;当我们明明无时不刻与社交网络连接却依旧感到孤独时,是否有挥之不去的困惑不安在我们心中滋生回荡?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科技超速的进化是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些变化对人们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海啸一般的信息时代浪潮中找到自我定位,厘清“现实”与“虚拟”、“人”与“工具”的关系,并盼望着能够从中寻到人类明日灯塔的些微光亮。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