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悉的旋律(不)再响起——写在儿童节“怀旧”之后
作者:刘泽伟编辑:张唯
发布日期 2018-06-02 12:16:24

“星星眨着眼/月儿划问号/

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

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

在某音乐软件上无意发现了一张《回忆童年经典动画片主题曲》歌单,点开听了几首,瞬间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3523F

不少95后的童年都伴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放学回家后,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响起的《动画城》主题曲,然后痴迷于那牵动人心的动画情节。20多年过去,那一集集当时念念不忘的片子可能早已记不太清,但片头片尾曲一响起,我们就又会感觉回到了某个快乐的放学后。

在童年时代,何止这些动画片主题曲,《捉泥鳅》《卖报歌》《丢手绢》等一段段口耳相传的旋律充满无数童趣、温馨与美好,给一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不过,如果往前回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儿歌,却并不是这样一番景象。

“鹅妈妈童谣”的创作方法是其他国家传到英国的。当中包含的民间故事在1697年被叫做“母亲鹅的故事”,往往出现在简短的吹牛大话或故事中。这些故事在1729年被转变为英语。 但不久后,当约翰(可以称得上是鹅妈妈童谣的创作人)和他的公司发现出版这类书籍能够获得利润时,他们决定将这些传统诗收录成书出版。这个1791年的Newbery(约翰的姓)版本是最早的《鹅妈妈童谣》,也是世界最早的儿歌集。

著名的「伦敦铁桥倒下来」、「玛丽有只小羊羔」等童谣,都是所谓的鹅妈妈童谣。

随着时间的流逝,鹅妈妈童谣的内容不断扩大,包含了数百首童谣,而其中不乏上述充满暴力、血腥、恐怖内容的童谣。就如同红歌对革命进程的记载,黑暗的鹅妈妈童谣恰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齿轮飞速运转,同时衍生的,是严重的贫富不均与阶级对立。童谣中的歌词则反映部分现实。发疯的人、杀人犯、杀了父母的小孩、卖掉小孩的父母等等,在穷困的时代皆是常见的角色。“把他们的故事写进童谣中,也许当下的人们看了会无法接受,但那却是一个历史的悲哀。”

童谣传进孩子们的耳朵里,让他们过早地生活在恐惧之中,自然可以想见对其心灵的戕害。更令人痛心的是,资本主义飞速运转的齿轮同时戕害着不少孩子们的身体。自由儿童开始工作的年龄一般是六岁或七岁,有时甚至是四五岁。这些儿童一旦成为工资收入群体,就必须每天在早晨五点或六点钟进入工厂,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离开。在此期间,除去早饭和午饭时间外,他们必须在温度高达75℃一85℃的厂房中连续工作。纺织厂童工有“四分之三的儿童是接线工,其他的儿童则做些打扫废棉或搬移筒管的事。”

370C2

童工问题的严重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保护儿童的运动也相应兴起,儿童歌曲、儿童玩具、儿童书籍开始普及,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享受教育成为规定。在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看来,这个时代使得“童年”的概念发展到顶峰。

然而到达顶峰,也意味着将走下坡路。波兹曼认为“童年”达到顶峰后就开始急转直下——电视的出现让儿童不需要识字就可以随时接触到成人世界的“秘密”,从而使童年应有的纯真、美好逐渐消逝。在这样的情况下,附着在童年这一概念上的许多物品也开始随之消逝,比如儿童歌曲的减少、身着成人服装的儿童成为常态、搔首弄姿的女孩出现在电视上、儿童犯罪率的增长等等。

视线回到国内,时间虽有不同,但情况却出现了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冰箱、彩电、洗衣机已是居家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相较西方,电视节目存在一定的管理,从而避免了电视对儿童的戕害。处在上升期的电视发展也就使得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儿童动画片与电视剧呈现井喷式状态。同时段,中国于1994年接入互联网,网络开始起步发展,但进展相对缓慢。于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95后们的童年里,动画片以及主题曲就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一段段熟悉的旋律与情节便得以流传。

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互联网也得到迅速发展,海量信息的涌入与成长节点的转移使得95后们无暇顾及曾经的旋律与情节。步入成人社会的他们,又面临着崭新的适应性挑战。在学业、就业、成功等议题下,不适应感就让缅怀成为一种流行。未来世界变化太快,至少我们还能控制过去的“世界”,选择在听一首儿歌的时间里,找回对自我的认同与控制感,这便是不少95后的深层心理写照。

在互联网的“原住民”看来,这种行为却很难得到共情。经过90年代的发展,网络已经变得唾手可得,千禧一代们面对着无序的虚拟社会,颇有些波兹曼笔下的80年代美国儿童的心理感受。成人世界的“秘密”暴露在他们面前,应有的纯真、美好也同样在消逝。一项面向北大本科入学新生的调查便显示出,凡事司空见惯的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即“无力”与“无意义”。

或许,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的观察与预测放在今天的情境下同样有迹可循。在这些儿童歌曲背后,在怀旧与嘲笑的碰撞中,蕴含的其实是两个时代的断裂。尽管,这两个时代,相差不过五六年,远比四十多岁的朴树唱着《Forever Young》怀念他二十多岁的时光还要短。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