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养成系”作业方式
作者:曹葳编辑:黄妍妍
发布日期 2024-03-28 08:50:22

国外ChatGPT的出世让AI聊天“火”了。此后,各种各样的大语言模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在国内,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由各大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占领了国内的AI市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其运用也成为了一大热门话题;大学课堂紧随其后,如何学习与AI互动、合理“训练”人工智能成为许多课堂课程安排的热点,而我也是裹挟在这一浪潮中的一个粒子。

第一次接触ChatGPT时,它并没有引起我的过多注意。毫无AI运用经验的我只是问了几个问题便觉得乏味,然后匆匆关掉了网站。直到听闻舍友用ChatGPT写了一篇课程论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训练”这些大语言模型时,我才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力;同时我也认识到,AI并非能轻易为我们所用,运用其进行作业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对其进行大量训练和信息输入。于是,从这个角度上看,训练AI辅助作业产出成为了一种“养成系”的作业方式。由此,我也不由地开始思考:对于擅长“训练”AI帮助自己完成作业的同学来说,编辑几个问题并稍作加工,便能完稿交差,自然是便利的;然而,对那些通过查找资料、搭建框架、梳理逻辑等一系列流程,尽心尽力地完成论文作业的同学来说,这种用AI协助论文写作的行为几乎算是一种作弊。那么,对于这种“养成系”作业方式,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一般来说,人们对AI会有这样两种认知方向。一些人认为AI是取代人类职能的恐怖科技,其他人则认为AI是一种辅助工具,能够为我们所用。诚然,AI作为一个“养成系”智能工具,其目标是创建从数据中获取意义的自我学习系统,并以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运用这些知识,以解决新问题。就好像在辩论赛中驳辩“人工智能是好是坏”一样,看待AI要一分为二——它会取代人类的一些基础性劳动,但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辅助工具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工具,AI为使用者服务;而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不同“段位”,他们“训练”出来的AI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如,在面对一个简单的辈分问题“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是谁”时,虽然AI会给出“曾祖父”的答案,但在作答时,却把“爷爷的父亲”和“父亲的爷爷”两个看起来意义相近、只是表述规范不一的短语对立了起来;而当使用者进一步去指正时,它才能反应过来,并且给出对于我们来说理想的答案。那么,从训练AI需要时间和技术成本这个角度考虑,是否能说那些运用AI协助作业的同学是“做了功”呢?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考量,我们无法对那些运用AI写作且成果优秀的作业给予完全否定——毕竟受限于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AI本身便是一个难以“训练”、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和“喂养”的自我学习体,掌握其背后运作的技巧更是一门学问。但这些论断或许比较适用于部分较为机械的问答作业;如若涉及到创作、需要原创性思维的工作,比如创作论文,或是先锋作画时,AI的运用不免会成为创作者“侵权”的污点。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会用AI帮助自己完成作业的人难道真的会潜心研究其中的门道吗?正如前文所说,AI是一个“养成系”智能科技,而它们永远真正属于愿意埋头研究这些科技的“训练师”。

总的来说,以AI为媒介的“养成系”作业方式并非是学生的“福报”。基于“养成系”的特色,如果只是希望通过它快速获得一个答案应付作业,那么它将会是“作业神器”;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它具有较高的正确度,那么它或许会成为作业的“拖油瓶”;而若想要它作为代创作者,那么它便会成为创作的累赘。然而,它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个新兴的人工智能工具,它给予我们一个新的作业角度,即人工与科技协作;同时它也让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感知到人类文明的智慧,并在其激励下继续发掘有待探索的角落。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