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途不晚,我的2023
作者:罗佳雨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4-03-05 18:03:47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些仪式感,“三年”或许可以算作其中之一。站在2023年的“尾巴上”,已经大三的我,不禁回望大学四分之三时光的跌跌撞撞。

从一份勇气开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是高中生活过得比较沉稳,还没有进入大学时,我便有了一股要向上走的精气神儿。所以我选择加入了华大记者团暑期训练营,又因为想要严格要求自己,最终选择了有淘汰制的华大在线。这一个选择奠定了我在大学的第一条路——文字编辑。

大学三年,我在华大在线从见习记者到记者,写过党政新闻、校运会、校园活动、毕业典礼等各式各样的稿件,采访过多个学院的教师、学子,也曾为特稿的策划而绞尽脑汁。当我正式从华大在线“退休”时,发表在校级平台地50余篇稿件,是我大学三年行走校园、恣意青春的证明。

从华大在线“退休”后,我加入了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论丛编辑部。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我对“文字编辑”的坚守。在《当代师范生》杂志,我从小编辑到副主编,写过多篇采访稿,完成《当代师范生》杂志39—46期的策划编辑出版。我不曾忘记采访优秀教师学子的紧张忐忑,也不曾忘记用“文字”直抵采访者“内心”之时的兴奋激动。

成为文字编辑的这几年,一些生活中的开心、遗憾总是被我放大,一些逐渐被忘记的小事也因这些文字的记录而有幸不断被提起,就如初入大学时的那份勇气,也时常成为在“灰色心情”下的一抹亮色。

文字编辑的工作总是忙忙碌碌,有时效性,有截止日期,有需要不断被确认的采访稿。当我选择走上这条路,忙碌的生活已然注定。我不想问自己后不后悔,我只想说尽管前路未知,不怕,你的选择便是最好的选择。

行途中学会反思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如果未来的我回望2023年的这段总结,应该会是一个尚且休闲又不算太安静的夜晚,寻求内心宁静之时,回顾我在大学的第二条路——教与学。

大学第一年,我想要“走出去”,所以我参加了许多教学相关的比赛——“教具制作大赛”“粉笔字板书设计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等。虽然都只获得了优秀奖,却也让我收获更多的经验和勇气。

大学第二年,我仍然“往上走”,继续参加很多比赛。我也从“优秀奖”过渡到获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心火杯”义教技能大赛三等奖、试卷设计大赛三等奖等。或许是两年来的比赛,让我产生了倦怠,对于“一等奖”的向往也似乎变成一种具有片面性的执念。

大学第三年,在教学竞赛这条路上,我终于收获了第一个“一等奖”——第十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之后,我选择“停下来”,试图“站在原地”,反思“我应该怎么去教”“我应该怎么去学”,试图让自己学会释然。这份释然让我与自己和解,不再过多地因为没有获得好的奖项而失落,也更加珍视从这些“经历”中获得的经验。

向自己学习,很多时候,我也向孩子们学习。实习的时候,孩子们积极的反馈、纯真的内心甚至偶尔的调皮,给了继续在教师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每一次站上讲台,每一次写出满意的教学设计,每一次与学生们简单而畅快的交谈,都令我的内心获得长久的安宁。这份“安宁”十分难得,至少可以让我在熙熙攘攘的“大人世界”里慢慢找到前方的路。

不问前路终向晴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意义所在,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叩问内心。我想回顾我在大学的第三条路——志愿活动。

大学第一年,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时,我经历了很多个“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独自一人多次辗转去到陌生的地方,第一次担任班级班主任,第一次给六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第一次以教师身份参与家访,第一次正式思考“我想要成为怎样的教师”,第一次意识到,志愿活动不仅仅有外在的意义,也有内在的意义——至少对于我而言,它常常使我内心充盈。

大学第二年,我以队员兼科学教师的身份来到重庆市酉阳县某小学开展教学。这一次,我改变了教学风格,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上了一堂室外的植物课程。准备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新的教学课堂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这件事,让我感到满足。

大学第三年,我以队长的身份来到新洲区。与前两次相比,我拥有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团队的“领导者”。这次新的尝试,让我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与焦虑。结束之后,我将此次队长的经历与班主任工作类比,反思、总结并改变自己,从中收获或失败或成功的经验,也不枉这一段经历。

虽然大学三年的志愿活动基本聚焦于教学,但这些一段段、小小的经历都是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大学生活。非常感谢这些孩子们给了我一个展示的“舞台”,给了我一个“舒适区”。也正因为这些真实的教学经历,掺杂着一些教学竞赛的经历,我才不至于陷入单一化、不接地气式的教学模式。也是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人需要不断往上走、往前走,更要朝着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走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与苏轼不同的是,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会特别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所以类似于“穿林打叶”般看似琐碎的声音,也可以很自然地被算作一种乐趣。不过与苏轼相同的是,在生活这条路上肆意走着,肆意笑着,也正是我的追求。当然,很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样做正确吗”“为什么没有好的结果呢”,即便如此,我从未停止前行。

人的生活不过也就那么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相同的是脚下的石板,不同的是远处的风景和行人的心态。胜日寻芳,三年一段的路牌已经出现,它告诉我前方的风景更加美丽,而我也应该怀抱着美丽的心情,继续在这条路上慢慢地走下去。

(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