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春晚
作者:郑鹏昆编辑:余佳仪
发布日期 2024-02-29 16:00:45

方寸电视机里,每一年的这一刻都放映着同样的节目,里面会有歌舞升平,爆竹贺岁,声声入耳,会有五彩斑斓,花团锦簇,映着屏幕外一家人的笑意。

1983年开始的央视春晚迄今已走过了41年的漫长时光,代际更替中,不变的是春晚阖家欢乐的寓意。当我们回顾这一帧帧的往事,画质在肉眼可见地清晰,记忆却在逐渐模糊。在老一辈人眼中,“当年”似乎成为了一个形容词。第一位主持人的诞生,歌手李谷一演唱的六首金曲,小品剧情的出炉……这些画面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他们的抱怨声:“还是往年的春晚好看啊,春晚真是一年不如一年。”看着台上的歌舞,我们新一辈可能会感到疑惑,真的是以前的春晚更精彩吗?现在,我们不以对比春晚这么多年的影视留存来寻找答案,而要另辟蹊径,浅谈一些时代的书篇翻页时可能遗漏的原因。

泛娱乐化的背景下,春晚的不可代替性早已减弱。先不说春晚的观感,我对“年味”这个词语的感受在一年内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是像间断的禁燃烟花这种政策上的调整所造成的。去年禁燃烟花,我正处于高三,是没有玩手机的可能的,甚至在繁重的作业任务下,我感受到的年味儿比现在上大学、没有太多作业但拥有手机的时候要浓得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的崛起是数字娱乐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之前,也有聊天阅读上的数字化,电子游戏等给现实娱乐带来的冲击,春晚便是现实娱乐的一个重头戏。在四十一年前电器不是很普遍的情况下,村社间的一台电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家户户集合,亲人团聚,小孩在排排板凳中嬉笑打闹,春晚在一声声吆喝和笑声中走过了这么多年,也给予了当时缺少娱乐活动的人们最幸福的回忆。也是因为数字娱乐的冲击,我们从春晚中获取的快乐就像是吃多了的糖果,甜味自然要淡一些。

除了科技化生活这一表象的变化,我们更不能忽视落后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条件这种内核条件对老一辈思想的影响。改革初期,早耕晚织的生产模式给人们带来了逐渐积累的财富,也把他们困厄在这种农业的忙碌中,很少能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娱乐,更别说外界的新奇事物。其次,虽说国家工农商落后的面貌都在改变,但整体还是不容乐观,有限的经济条件也限制了娱乐的多样化方式。老一辈人经历时代的大风大浪,为了未来幸福早出晚归,他们在汗水中望向电视春晚的目光总会折射出光彩,疲惫的身体在这一刻是彻底放松的,不可多得的美好显得更加珍贵。这样看来,似乎不是从前的春晚更加精彩,而是他们的勤劳辛苦把回忆裱成了画。

若是要细说一些,小品是最能反映春晚时代变迁的一个体现。以往的辛苦生活缺少了润色,小品带来的欢乐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这些欢乐也更能持久地驻足在回忆里。关于近几年的春晚,很大的一个争议便是“春晚造梗”到“全民造梗”的模式转变。有人会说:“小品要逗我们大家快乐,但是当我们都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梗’,就显得很尴尬,不好笑。”环视周围的娱乐方式,各类信息设备无不充足且发达,提供了“梗”完美的日常出现环境。“全民造梗”模式下的小品内容的确少了些意料之外的惊喜,但是无论如何,“春晚造梗”和“全民造梗”都来源于生活,并丰富了生活,新模式下,我们甚至能更好地参与,融入创作背景,去理解小品的深层含义,有了新的感悟。春晚小品可以是年度“梗”的合集和升华,却不能是一年笑点的照搬,也反向刺激了春晚开拓新的表达方式,推动社会娱乐内容的丰富。任何事物的生长发展都是社会环境的体现,小品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从小品中获得的快乐或警醒也会发生改变,无论哪种模式,都不会脱离我们生活,脱离其创设的初衷。

岁岁春晚逐渐成为了中国年的习俗和传统,那么其鲜明的色彩便不会在接续中褪色。春晚连接了幸福,在每一次的齐声倒数中,我们改变的是年岁,是心境,不变的却是那幸福美满,阖家团圆的愿景。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