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烟火味 最是赶集行
作者:熊娟编辑:司小平
发布日期 2022-03-09 15:19:07

腊月二十五那天,是镇上约定俗成赶集的日子。天还蒙蒙亮,人和大地还在沉睡。几缕微弱的光线穿透印有竹林图画的窗帘,湿漉漉的水汽又湿透了厚重的被套表层。

门外传来了爸妈交谈的声音,接着声音穿过房门,“快快快,起床啦”,爸爸叫醒我后,就去隔壁伯伯家呼唤也要去赶集的姐姐。只睡了六个多小时的我,从暖烘烘的被窝中探出头来,迷糊地打量着周边刺骨的寒冷。

“要不不去了?外边也太冷了吧!去的话,如果不如从前那般热闹,失望了怎么办?不去?记者可是用‘脚’走出新闻的!”去!不去的话,一定会后悔。经过十几分钟的挣扎,我毅然决然地从床上爬了起来。

《易经》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长久以来,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一些乡镇,人们为了等价交换各种生活物品,便自发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聚拢物品交易。每逢农历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便有一次热闹的赶集日,街道两侧聚集着各种吃、穿、用的物品。在此地交易的货物没有离谱的价格,买卖双方常常讨价还价。从街头到结尾,实惠、拥挤、热闹是这片土地的关键词。即使不买东西,去集市逛逛,感受浓浓烟火味,也是极好的!

小时候每次过年回老家,我最大的盼头之一便是去赶集,不论大人如何劝阻,都铁了心要去。我尤其喜欢跟在妈妈身后,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见见新鲜光景,听着集市上人与人之间的叙述,体会着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感觉特别踏实。我对赶集的盼头一如从前。

雾气弥漫的村落只见一片空白。踏过泥泞小路,我们准备启程前往二十多公里外的小镇。约莫三十分钟的路程后,车辆驶入了一片喧闹之中。十字路口交叉处堆满了各色各样的人,男女老少在车辆间的空隙中往来奔走,找寻着“猎物”。下车后,妈妈和舅妈加入了赶集大军,我和姐姐便直奔一家粉店吃早餐,专程“司机”老爸等候我们归来,各司其职一如从前。

一路上叫卖声不绝于耳。道路两旁摆了不少小摊,自种大白菜、自挖尖头笋、自制特色鱼干、红薯干......各种自产食物在这里摇身一变为货币的等价交换物,朴实的庄稼人在这里也成了和顾客打交道的生意人,集市买卖的热闹一如从前。

小小的粉店也逃不过拥挤的命运。五块钱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提醒着过客,这里是淳朴无比的乡村大地。人们匆匆忙忙地进店,匆匆忙忙地吃粉,又匆匆忙汇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赶集人的忙碌一如从前。

吃过早饭,路边小摊多了起来,来往行人亦是更多,集市算是真正开市了。今年的小镇又多了些新鲜光景。镇上新开了一家奶茶店,也是唯一的一家。远远望去,店里满是时髦的年轻人和孩童。那里会是什么样的?我好奇地闯了进去。小小天地里满是两种语言夹杂交谈的热闹气氛。店里买卖使用的普通话与外边的浓浓乡音格格不入,但店内却又拥有着喧闹集市所不及的闲适与从容。门里门外分明是两个世界!不同世界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节奏。瞬时切换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新鲜感十足。赶集的欢喜一如从前。

“一如从前”之下,我也慢慢发现,小镇正在变换新颜。从前那条弯弯绕绕、逼仄绵长的土路如今已被平平整整的水泥路覆盖了,赶集人终于告别了艰难步行的日子。从前镇上只有零零散散的小小门店,如今可见货架上堆满各类商品的大型超市存在街边。道路两旁也添了许多文明的影子,路边小摊的摆放更为井然有序了,路边的垃圾桶更多了,手机支付方式也更常见了。忆起从前,记忆中滑过许多变迁。

不禁感慨,赶集这一约定俗成的贸易方式,总能让人感受到久违的、原始的、热烈的乡土气息。而这恰恰是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里人难以体会的。

日后的集市会怎样?赶集人的身影会消失吗?那些一如从前会变吗?我不知道,但我清楚,赶集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我心上记得住的乡愁了。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