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思恩 不畏将来
作者:王先霈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6-27 10:53:00

走上新的岗位,第一件事是了解、熟悉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被新的群体接纳,受到同事的欢迎,自己也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是发挥自己的才能、工作取得大的成绩、实现人生价值的很重要的条件。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人比较外向,见面熟;有的人内向,羞于、怯于主动与人接近。这是不容易短期内改变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论你的性格是怎样的,现在都要考虑怎样在新的环境里被新的同伴们尽快地、如实地了解、理解,争取被大家,至少是被大多数人所信任、欢迎,乐于与你合作共事。

历来,细心的人去到新环境,大都会仔细观察,谨言慎行。林黛玉是一个孤高之人,甚至有些自我封闭,但她母亲去世,她到京城投靠外祖母,《红楼梦》写她还在去贾府的路上,就已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八个字同学们可以借鉴。她进了贾府,对介绍给她的每一个人细细观察,认真揣摩,连各房的丫头也一一打量。她在扬州家里,刚吃过饭不能马上吃茶,贾府却是饭后立即有丫头捧上茶来。她接下茶漱了口。她认定,“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入乡随俗,比较容易给别人好感。

这还只是一般地走入新环境、新群体,深层次的交往需要更深的精神性的东西。我更想说的是,在新环境里,首先学会倾听,用心去聆听别人,观察别人,对别人有理解之同情。你要别人了解你,理解你,关心你,你先要努力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肯设身处地为他人想。

我们是学文学的,文学家最需要体验能力,也就是进入他人心理的能力。多数同学将要做教师,教师最需要移情能力;缺乏移情能力,不能成为好的教师。我相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都能成为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移情能力的人。老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管理、管教,首先要真正体贴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任何心理变化。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的老师,都要有很强大移情能力。

我这里说的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移情。这种移情就是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和感受的能力,就是将我心比你心,设身处地进入他人心理世界的能力。移情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传递的过程,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其他人的需要,继而较容易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比如帮助和分享;拒绝、抵制疏离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比如躲避、侵犯、排斥等等。

在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梁惠王就被孟子所打动。他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焉。”这正是罗杰斯所向往的:对象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倾听者捕捉到了。

我们观察新的同事、新的环境里的群体,不应该是从对我有利无利、有用无用的角度,而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自己的价值尺度客观地去了解。我说的融入新的集体,说的是做人要有亲和力,接着要和各位说第二点,要自尊、自爱,做人要有方正感。比如说,今年雨水很好,校园里枇杷长得很好,就去摘几个枇杷吃吧,那么,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叫不动的,他不会跟你一起去。如果你被认为是这样的“叫不动”的人,那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是一个有方正感的人。你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好合作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有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人。

在新的环境里我们要别人接纳我们,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但同时我们又要是一个有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我们平常往往听到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有的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我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家族里曾经有什么大人物,等等。这样的人别人不愿意接近。我们学校有位老学者,也是老领导,经常在食堂里排队买饭。排在他前面的,可能是在电脑城工作的小伙子、小姑娘,是附小放学的学生,是学校里做保洁的阿姨。他是老前辈,规规矩矩在那里排队。每次看着,我就有一种崇高感。我们现在看一些老照片,周恩来总理跟文艺界人士照相,大部分时候他都站在在边上。不论从哪一条说,他都应该站在中间,可是他站在旁边的时候比较多。

我们刚才说有的时候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同时有些时候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老子的《道德经》第72章里说,“圣人自爱不自贵”。这句话非常深刻,提升到了伦理学、哲学的高度。没有架子,平等对待各种人,是“不自贵”;不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个别的领导、师长叫你做,那也不能做,是“自爱”。“自爱”就是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品格的人,爱惜自己的声誉,爱惜自己人格。同学们在新环境里要保持自尊。现在这个社会有复杂的一面,有风气不正的东西,我们要洁身自好,不要为了自己出名或者自己的利益、升迁而去勾结一批人,排挤一批人,不要去参与这样一类事情。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自尊是人际关系的监控者,只有自尊的人才有可能被他人尊重,没有自尊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在腐败分子的小圈子中,在各种风气不正的地方,多数人的尊严是不被重视的,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人有了自尊,就会减少被他人排斥的可能,就会增大被群体接纳的可能。自尊,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照自己理性的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活,做立志要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有原则、自我负责的人,既不企图操纵别人也不将自己归属于他人,能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自尊的人,在不得已言行与自己的人生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产生耻辱感、痛苦感。

我想在这里略略谈谈有的研究者说到的“理想自尊和现实自尊”。每个人本来都本能地要维护自尊,理想的情况是正当的尊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在现实社会里,个人的自尊有时可能受到别人忽略,甚至是打击。文学史上很多名篇表现的就是理想自尊与现实自尊的矛盾。杜甫早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那是非常自负的。现实中他却又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不就是自尊遭到践踏的痛苦吗?这里表达的不就是上面说的耻辱感、痛苦感吗?从司马迁到蒲松龄,无数作家表达过类似的耻辱和痛苦。当我们的自尊在现实中受到某种触犯的时候,如何对待处理,这是考验我们的人格,也是考验我们的智慧的时候。以内源动力为主的自尊,不容易被击倒。相信自己的善良,相信自己的正直,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可以做保持自尊的强人。

现在社会上相当范围里,还存在一些歧视,比如家庭出身歧视,某些人以世家子弟自我炫耀,官二代、富二代,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这是十分浅薄的,是一股歪风。又比如第一学历歧视,对本科所读学校所居名次的重视强调到了荒唐的程度。我建议同学们,你们与新的同事相处,千万不可以在第一学历为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同事面前趾高气扬,同时也不要在第一学历为排名前五前十的学校的同事面前气短,对所有人都平等相待。第一学历不见得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学校的张舜徽先生自学成才,没有正规的学历,钱穆先生中学没有毕业,他们都成为名教授、大学者。钱穆先生高中没有毕业,家里没有钱,实在太穷了,只好提前去教中学。他写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就凭这一篇文章,顾颉刚先生推荐他做了燕京大学教授,后来转到做北京大学教授。

走上新的岗位,另一件事是如何规划人生,力争做出大的业绩。人们往往会想,这不仅取决于本人,还要、更要取决于机遇——首先是能获得怎样的工作机会。到新的单位,分配给你的工作是否合意?人们都希望从事理想的工作,也有权尽量选择中意的岗位,但是,也不能不准备接受不那么中意的岗位。分配什么岗位呢?教高中是不是一定就高,教初中一定就差一些?这个很难讲。幼儿园教师中也会出大专家,幼儿教育是个很尖端的问题。当然我们前面提到,同学们有选择工作的权利,可以提出要求,也应该自己去争取。但是,岗位安排好了,就老实去做,什么工作都可能出大业绩,什么工作都可能是大的成就,你老老实实做,好好去做。现在基础教育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大有作为。现代社会,与我年轻时很不一样,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终生不变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热门的专业变为冷门,热门的岗位变成无人愿意问津,是常见的。每个人随时要准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到新岗位首先是做好分配给你的事,积累经验,需要转岗时很快地适应。

同学们,大家满怀着惜别之情,更怀着热烈的期望,就要告别桂子山了。希望不断地听到你们传来喜报、捷报,祝你们创造出令母校骄傲的业绩。

(本文为文学院王先霈教授为2019届毕业生讲授“毕业课”内容,有删减。)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