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海寻珍异 夕阳似画显峥嵘
作者:苏中立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5-06 11:57:21

我于1994年退休以后,可以说是退而不休,想要将自己智库里的知识都发挥出来。25年间,我谢绝了一些有偿的工作和合作项目,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甘于寂寞,勤于写作,平均每年参加学术会议1次,共23次,每年发表学术文章1篇,共25篇,两年多编印1本著作,共计印发各类学术著作10本,以上论著共约500万字,我和老伴涂光久老师自己撰写的文字就有近300万字。我参与学术活动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

探微:社会思潮

1995年至1998年四年期间,我主要是参与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这是由贵州师大校长吴雁南教授和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冯祖贻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其研究成果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1996年9月27日在贵阳召开“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结题鉴定会,会前,吴雁南先生电话通知我,要我系统整理有关资料,供会议审查,于是我日夜忙着催、找、查有关文稿,终于按时完成了这一任务,时任课题鉴定组组长、校长章开沅发布结论性意见:“鉴定组专家一致建议结题”。湖南教育出版社要求编写组于2016年底交出一卷文稿本,以便他们决定是否出版这套书,贵阳会议又决定先交我负责定稿的第一卷,我欣然接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既要催人交稿,又要阅读已交文稿,更要将六七十万字的文稿编辑成系统的书稿,可谓时间短、任务重,我只好日夜兼程,终于按时呈交了第一卷,出版社编辑和总编看了文稿后,表示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同意签订出版合同。该书出版后,书评如潮,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金冲及、广东社科院院长张磊、四川大学校长隗瀛涛、山东社科院戚其章研究员、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等知名学者,在《光明日报》1999年4月30日第9版上发表一整版评论,认为该书“创新之处颇多,是学术界的一部力作”“解决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体系问题”“对史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寻根:经世致用

1998年至2004年六年期间,我主要是研究撰写“经世致用”一书。约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荆门大学陈建林教授主持“华夏新纪元丛书”编辑工作,约我编写《经世致用与传统文化》,1999年撰成文稿,后因种种原因,整个丛书均未能出版;2001年后,我又与苏晖教授合作,继续充实,反复修改,于2002年将其文稿寄送中华书局审阅,中华书局很快回信,决定采用,并于2004年10月作为“文化寻根丛书”之一,正式出版,书名为《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约22万字。据荆门大学陈建林教授提供的资料——1999年8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秘密评审专家(匿名)在评审该书的结论中说:“该书稿对问题的研究深入,对问题的说明浅出,文字流畅,是一本通俗的、高品位的著作,预期可以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兰州大学王劲教授在2006年5月24日《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书评——《文化寻根又一硕果》中也说:“《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一书最大特点是勇于探索创新、填补学术领域的某些空白”“厚实的学术功底是成就该书的根本所在”。正如该书“后记”中所言:“本书出版之际,正值古稀之年,谨以此书自慰和自励!”在老伴涂光久2006年七十寿辰之时,又出版了我和她合著、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严复思想与近代社会》一书,以资纪念。

遐想:“两个百年”

2005年至2014年九年期间,我主要是完成“两个百年”的遐想,它是经过更长时间的准备才撰写而成的。2005年提出这两个课题时,不仅对百年前的严复和《天演论》尚不完全了解,而且将有近百万字的文稿事先未得任何出版资助的承诺,风险很大,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才得以完成。

《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由我和老伴涂光久主编,共计45万字。该书出版后,许多学者表示祝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双教授刘桂生先生在2011年5月6日的来信中说:“《百年严复》一书编得很好,读了受益。”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在2011年5月5日的来信中说:“《百年严复》一书选编得非常好,对于严复研究非常有价值。”《百年天演——天演论研究经纬》一书,由于得到福建闽都文化研究会和福建人民出版社的资助,比较顺利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2014年3月4日,福建日报社记者树红霞报导:“《百年天演——〈天演论〉研究经纬》一书,全面总结了一百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天演论》的必备参考书”。中国日报、中华新闻网、中国图书出版网等报刊网站,都相继转载了上述报导。

期盼:辛亥百年

华中师大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镇,在章开沅老师的率领下,每逢十年大庆之时,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想,这是我争取参加辛亥革命十年大庆的最后一次机会,再不能放过。正值《百年严复》已交手稿,准备出版,而《百年天演》尚未成稿之际,我用了约半年的时间,集中精力研究社会达尔文主义,撰写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及其特点》一文,呈交大会组委会审阅。2011年8月,中国史学会为了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来自全国各地14位在辛亥革命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召开论文评审会,最终104篇论文入选,我申报的论文名列其中。该文已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中。

八旬:忙赴三会

2014年,正值我踏入耄耋之年,不但出版了《百年天演》,圆满地完成了我“三个百年”的遐想和期盼,而且和老伴涂光久一起赴国内外三地参加学术会议——福州的“严复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天津的“严复与强军梦学术研讨会”,伦敦的“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国际研讨会”。伦敦国际研讨会会后,新华网、人民网、国际战线、国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网站都进行了报导。

回眸:四年四书

老来怀旧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寻根问祖、故地重游、寻觅历史遗迹,喜欢回头看,回忆自己的各种经历。近四年编辑印刷、出版四本著作:一是《八十述怀——学术生涯与人生感悟》,苏中立编写,42万字;二是《记载人生阅历的精彩瞬间——苏中立涂光久影集》,苏中立、涂光久合编,42万字;三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苏中立涂光久文集》,苏中立、涂光久合著,苏晖编,50万字;四是《家国情怀的历史书写》,苏中立、涂光久合著,苏晖编,60多万字。

四本著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八十述怀》一书,刘兴策和黄赛琴教授于2016年9月23日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你们的大作《八十述怀》确实是珍品。首先,它的内容何其丰富深厚,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社会,一部看似个人的纪传性著作,却清晰地折射出一大段社会发展前进的历史,其社会价值是客观的存在。其次,你们在表述形式上,不仅采用8个标题进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而且还穿插了400多幅图片进行衬托,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第三,我们第一次欣赏到这种体例的纪传性著作,觉得有特色,这是你们的独创,值得我们学习。”

又如《苏涂影集》《苏涂文集》两书,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于2018年9月22日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苏涂文集》和《苏涂影集》两书,可见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视野开阔,厚积而薄发,寿高而学益精博,新作频出,确令后辈等钦仰不已。……此次集中所收诸文,精中挑精,更能全面反映先生的治学特点与贡献,其中有关进化论在中国传播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清末民初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变、抱持大同思想者的不同流派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在内的几组论文,尤见卓识,拜读之后,钦慕不已。”总政三部副师级研究员涂光熙离休老干部于2018年9月20日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翻阅了你们的大作苏涂文集和相册苏涂影集,深表赞叹。你们真不愧是学者风范,既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未达目的绝不放弃的苦干和实践精神,半个多世纪奋斗的教研成果和丰富经验是应当认真总结和好好传承的。”吉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鲍秀娟于2018年6月18日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得知老师的影集、文集及报导,我很敬佩,人品一流,正直善良,有这样的家长所以才能形成踏实做事、诚信做人、认真做学问的良好家风。”

回眸退休后25年的学术历程,我感到十分欣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者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本文有删改。)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