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 弦歌不辍——华中大学、中华大学西迁办学史
作者:白云 王文娟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5-09-07 10:37:00

文/白云 王文娟

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这一战争中,所有英勇献身的英烈和为之作出贡献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缅怀。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今人;不忘苦难,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幸福。

在这场全国人民奋勇反抗的战争中,武汉作为一个重要的战场,留下了诸多当年人们浴血奋战、誓死卫国的印记。战火纷飞中,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全力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战争中九死一生,艰难办学。八年艰苦抗战,中国高校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历时弥久的大迁徙,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私立武昌华中大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在西迁过程中,途径湖北、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一路上创建新校,募集资金,坚持办学、教化当地,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资奇缺、水土不服等各种困难,也遇到了如严子珍、李谷春等爱国人士的诸多捐助。无论是在重庆、昆明还是喜洲,、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的老师们都安贫乐道,在远离战火的净土上刻苦专研、潜心教学。

苍山如屏,洱海似镜,游国恩、傅懋绩、包鹭宾、阴法鲁、钱基博等多位华中大学知名学者在喜洲坚持办学七年,和学生们教学相长,苦中作乐,开展了各种外文学会、歌咏会、生物学辉、无线电学会、民众服务团等社团动,并和其他西迁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并请来了徐悲鸿画家来华中大学讲授美术课。为了民族抗战事业,华大师生在求学之余不忘积极宣传抗日、民主、救国思想。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创办了《苍洱半月刊》、《华大桂声》、《华大滇声》等期刊,并开展了《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之母》等多场义演。

图一 华中大学西迁往返线路图

图二 华中大学师生编写的抗日传单

西迁重庆的中华大学在抗战中遇到了更多的艰难困阻,1938年学校迁渝后,中华大学学生流失过半,学校连正常开班都难以为继。学校一度合并中外系和外文系、撤销物理学和会计系等专业。但是中华大学的严士佳、彭勉吾、邹昌炽、余家菊、方宗汉等三十余位优秀教师不离不弃坚持办学,并和同处重庆南岸的中央政治大学、中央警官学校以“交换教授”、互通有无的形式,初步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并在1940年左右,重新扩大了招生规模,并特聘了郭沫若讲授甲骨文、陈启天讲授法学哲学、太虚法师教授佛学、著名学者马寅初、陈立夫、邹韬奋、外交家顾维钧都受邀前来中华大学进行演讲。中华大学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诠释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办学精神,其师生克服艰苦、顽强求学的精神是值得后代华大学子代代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三 中华大学师范专修科第八届毕业生1939年于重庆合影

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的西迁史是华大抗日史的重要篇章,也是当时中国学界为了尊重知识、留存学脉做出的巨大努力。这八年西迁史,是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一十多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大精神的历史写照,也是华大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通过《抗战烽火 弦歌不辍》图片展,纪念中华大学和华中大学在抗争烽火中走过的那段自强不息的岁月,也勉励华大莘莘学子砥砺心智,知耻后勇,潜心向学。届时这些珍贵图片会在我校校史馆(老图书馆)展出,欢迎师生们前去驻足观看。(供稿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点击链接观看图片展:http://photo.ccnu.com.cn/cn/shownew.php?id=893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