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之气魄
作者:董紫薇编辑:张绍宸
发布日期 2017-09-23 23:52:00

文/董紫薇

文字的本质在于记录,而记录背后所透露的坦荡情怀,才是真真的云垂海立,叫人铭刻在心。

初遇:温水入口,汩汩流之。

初读《目送》是在初中,那时的我还只是个喜欢横冲直撞、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女孩,一路顺风顺水,压根不晓得忧愁为何物。某天闲暇之时翻起父亲书桌上的这本书,当时只是被其鲜艳的封皮和书中的摄影图片所吸引。至于文章内容,只是粗略的挑了部分感兴趣的看了看,当时只觉龙应台笔下的文字流畅动人,故事真实贴切,却总是带着淡淡的伤感,让人感到某种说不出的力量。

相识:苦涩咖啡,情凄意切。

再后来,愈长大,才愈明白成长路上不只有阳光与彩虹,还有许多的狂风暴雨在等待着我。在那段被泪水打湿的日子里,再次拿起《目送》,我才略微品得龙应台字里行间的丝丝深情——她记录下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甚至是林中的杜鹃、路上的花朵……她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述说着生命的悲欢离合。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追念:醇香美酒,耐人寻味。

离家之后再读《目送》,感触更深。

犹记得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都是大步流星的离开,偶尔回首,便看见奶奶撩起围裙的一角偷偷擦拭着泪水。小时候的我总是对于这种分别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弄得如此伤感?”

但长大后,才猛然发觉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珍贵,而每一次的离别又是如何的沉重。

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生报道的当日,临下车道别时,母亲坐在前座上痛哭了起来。那一刻,我才深感离别的打击——心中塞了满满的苦涩与不舍,眼泪也在眼眶中打转。然而,无论有再多的牵挂与痛楚,我都只能强忍着泪水,勇敢的、大步的、独自迈向这段只有、也只能我自己走的路。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而后我们也会目送自己的孩子离开。岁月的增叠,这样的离别只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当你离开之时,你会发现——已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牵挂、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你望见的,也只是空空的巷口和清冷的街角……

正如《目送》中对生活苦楚的种种描绘,让人深觉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但这,就是生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我看来,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勇士”。与其说是评价者,《目送》中的她更像一位记录者,她记录下生活中的一早一木,一房一树,一碗粥,一位保姆……记录下脑海中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记录下内心深处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记下人生旅程的一路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周武忠先生曾用“慈悲”二字概括《目送》全书的核心内容。的确,细加辨析之后,便会发现书中满是对“慈悲清怀”的述说,它体现在龙应台笔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各节的字里行间。“慈”,体现的是人内心的和善与仁爱,而“悲”则是将苦痛感伤都纳入胸怀。人们常常感概“慈”之伟大,而“悲”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气魄呢?这气魄,反而更有力度,更能凸显一个个体面对人生壮观时的坦荡与不屈。

而“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成慈”,“慈悲”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惜。正是由于这字里行间的“悲”,才更让我懂得“慈”,懂得再多的遗憾悲痛都只是生命的某一过程,懂得向前看,珍惜人生之路的美好,懂得尽力用现在的付出去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

“悲”之气魄,是坦荡、是直面,是明知生活不易还要勇敢前进,带着释怀,带着爱。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