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清明
作者:余佳仪编辑:屈诗艺
发布日期 2022-04-09 14:41:15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岁时百问》这样解释清明的含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清明时节,人们或寄托哀思,或踏青赏春,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清明记忆”。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总是绕不开杜牧的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清明时节凄哀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天,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缅怀故人。虽然现在扫墓时已不焚烧纸钱,但每次回乡,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氛围。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清明祭扫是当地人的一件大事。一般早上六点多就要出发,穿上孝衣,携带酒食果品来到墓地。然后修整坟墓,拔出杂草,培添新土,摆上祭品,长者作揖,年轻人叩头行礼祭拜。小时候除了感受到这种庄严肃穆的环境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情感体验,直到外公去世之后,我才体会到其中掺杂的悲恸。每次去看外公时,我们总会带着他最喜欢喝的酒、最爱吃的菜,恭恭敬敬地斟满一杯酒,告诉他我们的近况,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幸福,然后将酒洒于坟前。

对逝者怀有虔诚的敬重和深切的怀念,是中国人对“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的诠释。

仍怜故乡景 万里盼还归

清明祭祖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乡土和祖先的追思和怀念。这份追思和怀念,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所共有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2002年清明节,著名诗人余光中到老家武进市扫墓。扫拜完毕后,他对记者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两岸探亲、观光、交流,萦绕我心头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诗人借清明节寄托的,正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今年是我在异乡的第一个清明节。虽然没有细密的雨丝扰人心绪,但总归有些怅然。我想念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想念湿漉漉的青石板,想念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如今才慢慢理解,无数的人不惜漂洋过海归来,只为在列祖列宗前的跪拜,只为那碗盛满乡愁的米酒。

清明来向晚 山渌正光华

提起清明,也不会忘记张择端的那卷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莫问哪处笙歌起,谁管巷陌走牛羊。舟船停摆缘何故,原是瓦肆酒旗黄。”这与杜牧的伤感不同,是一种极欢畅的清明。由此可见,清明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既是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它们并行不悖,共同组成中国传统的清明文化。

清明时节,阳气日盛而阴气未散,大自然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等待,谁会忍心拒绝这盎然春色呢?

在扫墓结束后,我常常和小伙伴去郊外嬉闹玩耍,一会儿将柳枝编成柳枝帽戴在头上,一会儿躲进油菜地玩捉迷藏。在起风的日子里,我们拿着线轴,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将风筝送上天空,相互比试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有时也会和大人一起去踏青,感受冬去春来的变化。在我无忧的少年时代里,清明节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永远清新、明亮。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特殊的,它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追思先人,赏春游春。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最终都指向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

大地回暖,春意盎然,又是一年清明。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