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乡楚地皆关情
作者:向卉编辑:向卉
发布日期 2019-10-24 10:48:35

“秭归”,其名源于《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后“姊”逐渐演变成“秭”。位于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工程库首,享有“金三峡,银大坝”之美誉,盛产柑橘,被称为“脐橙之乡”。因爱国诗人屈原而闻名,以“屈原故里”而著称,修建有“屈原祠”以传扬屈子文化。

作为一名纯正的秭归人,在远行求学之前,我似乎从未细赏过这养育我的一方水土,也从未感受到自己在无形之中产生的对其深深的依恋。于江城求学四载,或是因为身边游子耳濡目染的絮叨,亦或是因为自己漂泊异乡的虚浮,令我如此眷恋依水而生、临山而建的屈乡,按捺不住要一赏其美景、一探其人情的急切心情。

此次归来,在前往县城的大巴车上,透过干净如水的车窗,绵延起伏的青山随着车行如碧螺旋转、飞扬,偶尔映出笔削直下的陡崖,既有“静若处子”之妖娆,亦有“动若脱兔”之活泼,极富风情。我曾游览过闻名天下的黄山,也曾被它的巍峨、高耸和陡峻所震撼,但这是我第一次感知到楚地的山别有一面,不同于黄山的高、陡和色彩艳丽,它具有如屈子一般的深邃、滞重,但又不失机敏、聪慧和忠诚的品格。在长江水日复一日的哺育下,加之宜人的气候,楚地的山真可谓“青山”,茂密的植被覆盖着多姿的山体,栖息了种类驳杂的珍稀动物。

楚地之水与楚地的山交相辉映,更富风姿。旱季时,江面碧碧清清,害羞得似深闺的女子,美丽、安静,偶尔受到鱼儿的调戏,掩映着轻笑、脸红,泛起细微的波澜。雨季到来之前是大坝泄洪的时段。一开闸,长江水在坝口咆哮怒吼,一展雄风。泄洪时的楚水彰显了楚地男人们的力量、雄壮,汇流的长江水冲击成黄白色的凶狮,一泻而下,狂吼拍击。经过频繁的大雨洗涤,来自上游各处的河流如万马奔腾而下,泥沙混着激流注入库区,为下游居民保驾护航。屈乡的居民最喜晚饭后在江边散步消食,与家人朋友共享黄昏的夕阳和沁凉的江风,顺便侃一侃有趣的八卦,配合着峡江美景,过着慢节奏的惬意生活。

有幸与屈大夫诞生于同一片土地上,屈大夫的高洁品质和文化涵养自然为后世屈乡儿女们所继承。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乡人民修建了现存规模最大的“屈原祠”,每年隆重举办端午盛会,成立了风雅兼备的“三闾骚坛诗社”,形成了独有的以屈子精神为核心的“屈乡文化”。

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20年),后因县城搬迁按原貌移至新县城凤凰山,于2006年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面整体结构呈巨大的“山”字形状,6根土红色壁柱与白色墙面、雕刻、彩绘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耀眼夺目,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大殿为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雕龙画凤。殿后设有屈原墓,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祠内设有屈原铜像、屈原石雕像、碑廊以及屈原纪念馆等。上下展厅设有“秭归出土文物展览”和“屈原生平事迹展览”。它是屈大夫的文化标志,承载了屈子几乎全部的精神和智慧。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秭归”的口号彰显了秭归人民的自信与自豪,“一个端午三次过,三次端午过一月”的独特习俗沿袭至今,更有“秭归端午比年大”的广泛说法,使得“端午”和“秭归”密而无形地联系在一起。陆游曾在途径秭归时盛赞:“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端午盛会除了契合屈乡文化的精彩节目,其重头戏———赛龙舟才是此次盛会的核心。赛龙舟属于祭祀屈大夫的仪式之一,祭祀时需诵读屈原诗作,唱《招魂曲》,祭龙舟头,而后进行激烈紧张的龙舟竞赛。汉子们以壮实有力的臂膀划动船桨,“一二,一二……”铿锵有力的吆喝声响彻江面,整齐划一的动作是峡江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象征。“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包粽子也是秭归端午必不可缺的一环。糯香混着肉香、枣甜以及粽叶的清醇,经由轻巧的劳动人民之手,跳脱而出,成为诱人的美食,以此来吸引江中的鱼儿,保全屈大夫的遗体。此外,挂艾草、泡雄黄酒以及摆家宴等都是秭归端午特有的习俗,秭归人要过头端午、大端午和末端午,每个端午最简单以及最重大的庆祝方式就是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召集亲戚朋友共享佳肴,共度佳节。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莹在其《秭归》诗中云:“琵琶远嫁灵均放,辞客年年吊秭归。”这首诗说出了秭归端午的一大特色———人们赋诗以吊屈公。这种风气在屈原的诞生地———秭归三闾乐平里尤为盛行,渐渐形成了“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三闾骚坛”。我很遗憾直到2014年才知晓秭归有这样一群热爱文学的诗人,他们可能就是昨日卷着裤腿、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水田里插秧的老农民,也或是坐在田埂边抽着旱烟的老伯,因而也被称为“泥腿子诗人”。怀揣着对屈大夫的敬畏和对诗歌的忠诚,这群农民用炽热的真心倾吐着对屈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每年端午节是这些整天与泥巴打交道的诗社成员心中最神圣的一天。这天,他们会齐聚屈原庙举行诗会。诗会往往与屈原公祭仪式同时进行,在烧香、烧纸钱、磕头的祭祀仪式之后,诗社成员们便各显神通,以诗词之间的切磋来纪念屈大夫。中午时分,大家于酒席上边畅饮边和诗,尽兴之致,直至夕阳西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惜别。这种别具一格的端午习俗,激励着这些农民诗人在农忙之余、婚丧之日以诗为伴。

好山好水养好人,屈乡人民热情好客,将先辈们纯朴务实的精神一代代传承至今。若是外客造访,街头邻里无一不备上醇酒佳肴三催四请、连拖带拽地邀其至自家作客的。但凡我回了家,总是轮转着吃遍各家饭食,享遍各家款待,临走时还得被揣上诸如柿饼、橙子和红薯干等各种特色小零食。这些小零食从原材料种植到成品制作都是由劳动人民一锄头一捧手的辛勤耕耘而来,传递了楚地人民勤劳务实的精神态度。我的爷爷终身与土地为友,七十多年如一日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固有的“小农”思想贯穿着他的一生,也助他树立了勤劳朴实的人生追求,往日依靠那双勤劳之手供应三个女儿完成学业并成立家庭,至今他依然靠着自己在土地上耕耘的双手供养着自己和奶奶。这片土地养育的儿女,男女老少,皆秉承着“勤劳朴实”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勤干,将屈乡儿女的优秀品质带往五湖四海。

身可远行,心当系归。屈乡楚地的点滴皆为我心之所思、梦之所往,幸甚至哉,及早回头在万花丛中发现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不忘自己扎根之地,带着楚地赋予的智慧与灵气,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屈乡人。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